• 1. 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004年10月
    • 2. 目 录0 引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质量管理体系 5 管理职责 6 资源管理 7 产品实现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 3. 0 引言 0.1 总则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是组织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一个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受各种需求、具体目标、所提供的产品、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该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统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或文件不是本标准的目的。 本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要求的补充。 “注”是理解和说明有关要求的指南。 本标准能用于内部和外部(包括认证机构)评定组织满足顾客、法律法规和组织自身要求的能力。 本标准的制定已经考虑了GB/T19000和GB/T19004中所阐明的质量管理原则。 返回第1页
    • 4. 0.2 过程方法 本标准鼓励在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及改进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为使组织有效运作,必须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的活动。通过使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活动可视为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 组织内诸过程的系统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可称之为“过程方法” 。 过程方法的优点是对诸过程的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的联系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 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用时,强调以下方面的重要性: a)理解并满足要求; b)需要从增值的角度考虑过程; 第2页
    • 5. C)获得过程业绩和有效性的结果; D)基于客观的测量,持续改进过程。 图1所反映的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展示了4-8章中所提出的过程联系。这种展示反映了在规定输入要求时,顾客起着重要作用。对顾客满意的监视要求对顾客有关组织是否已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行评价。该模式虽然覆盖了本标准的所有要求,但却未详细地反映各过程。 注:此外,称之为“ PDCA ”的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PDCA模式可简述如下: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 标和过程; D----实施:实施过程; 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第3页
    • 6. 持 续 改 进 顾 客 要 求 顾 客 满 意 输入输出资源管理管理职责测量分析改进产品实现产品图1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第4页
    • 7. 0.3 与GB/T19004的关系 GB/T19001和GB/T19004已制定成为一对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他们相互补充,但也可以单独使用。虽然这两项标准具有不同的范围,但却具有相似的结构,以有助于他们作为协调一致的一对标准的应用。 GB/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可供组织内部使用,也可用于认证或合同目的。在满足顾客要求方面,GB/T19001所关注的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与GB/T19001相比,GB/T19004为质量管理体系更宽范围的目标提供了指南。除了有效性,该标准还特别关注持续改进组织的总体业绩与效率。对于最高管理者希望通过追求业绩持续改进而超越GB/T19001要求的那些组织,GB/T19004推荐了指南。然而用于论证或合同不是GB/T19004的目的。第5页
    • 8. 0.4 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为了使用者的利益,本标准与GB/T24001-1996相互趋近,以增强两类标准的相容性。 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环境管理、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财务管理或风险管理的特定要求。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将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相关的管理体系要求结合或整合。组织为了建立符合本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可能会改变现行的管理体系。第5页
    • 9. 0 理解要点不再用“质量保证” ,除了质量保证之外,还 旨在增加顾客满意。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一词,与其他管理体系兼 容。 强调过程方法,提出了新的过程模式。 与ISO9004标准协调一致。第7页返回
    • 10. 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a. 需要证实其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注:在本标准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产品。1.1 总则1 范围第8页返回
    • 11. 1.2 应用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要求是通用的,旨在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和提供不同产品的组织。 当本标准的任何要求因组织及其产品的特点不适用时,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删减。 除非删减仅限于本标准第7章中那些不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或责任的要求,否则不能声称符合本标准。第9页
    • 12. 1 理解要点1.1总则QMS要求组织达到具备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相 一致的产品能力。旨在增进顾客满意并强调了持续 改进。 1.2允许的删减。是替代ISO9002、ISO9003的具体方法。 删减仅限于标准第7章“产品实现”中所列出的要求。 组织要对删减的细节和合理性应在质量手册中加以描述。 删减的要求不能影响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删减的要求也不能免除组织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责任。第10页返回
    • 13.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I9000-2000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第11页返回
    • 14.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GB/TI9000中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表述供应链所使用的以下术语如经过了更改,以反映当前的使用情况: 供方 → 组织 → 顾客 本标准中的术语“组织”取代GB/TI9001-1994所使用的术语“供方”,术语“供方”取代术语“分承包方”。 本标准中所出现的术语“产品”,也可指“服务”。第12页返回
    • 15. 3 理解要点 理解新的供应链: 供方----组织----顾客(2000版) 分承包方----供方----顾客(94版)第13页返回
    • 16. 4 质量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组织应: a) 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组织中应用(见1.2); b) 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第14页返回
    • 17. d) 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对这些过程的监视; e) 监视、测量和分析这些过程; f) 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管理这些过程。 针对组织所选择的任何影响产品符合要求的外包过程,组织应确保对其实施控制。对此类外包过程的控制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加以识别。 注:上述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应当包括与管理活动、资源提供、产品实现和测量有关的过程。第15页
    • 18. 4.1 理解要点 了解、鉴别我们有哪些过程(环节) 过程相互作用 过程控制标准 过程所需要的资源 过程评价标准第16页
    • 19.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 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 质量手册; c) 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d) 组织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运作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e) 本标准所要求的记录(见4.2.4)。 第17页
    • 20. 注1: 本标准出现“形成文件的程序”之处,即要求建立该程序,形成文件,并加以实施和保持。 注2: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 a) 组织的规模和活动的类型; b) 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 c) 人员的能力。 注3:文件可采用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媒体。 第18页
    • 21. 4.2.1 理解要点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层次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记 录质量计划第19页
    • 22. 4.2.2 质量手册 组织应编制和保持质量手册,质量手册包括: a) 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见1.2); b) 为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 c) 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 第20页
    • 23. 4.2.3 文件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记录是一种殊类型的文件,应依据4.2.4的要求进行控制。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 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b) 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批准; c) 确保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d) 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 e) 确保文件保持清晰、易于识别; f) 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g) 防止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废文件时,对这些文件进行适当的标识。 第21页
    • 24. 4.2.3 理解要点 发布前——批准 运用中——评审、更新 更改后——识别 使用者——获取 外来文件——鉴别 作废时——处理(识别)第22页
    • 25. 4.2.4 记录的控制 应建立并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质量记录应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索。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质量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所需的控制。第23页
    • 26. 4.2.4 理解要点 标识:编号、颜色等。 贮存:适宜环境,防损坏、防丢失。 保护:包括对借阅、保管、防护的要求。 检索:编目、归档等,应易于查找。 保存期限:考虑产品特点、法规要求、合同要求。 处置:包括记录最终如何销毁的要求。 第24页返回
    • 27.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其建立、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承诺提供证据: a) 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 制定质量方针; c) 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 进行管理评审; e) 确保资源的获得。第25页返回
    • 28. 5 理解要点 管理承诺 1)含义:作出承诺---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2)使用的手段: a.传达顾客满意、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b.制定质量方针 c.确保质量目标的制定 d.进行管理评审 e.确保资源配备 3)以上活动的证实第26页
    • 29.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见7.2.1和8.2.1)第27页
    • 30. 5.2 理解要点 目标:顾客满意 流程:掌握顾客要求----确定要求----满足要求 测量满意程度第28页
    • 31. 5.3 质量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质量方针: a) 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 b) 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c) 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d)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和理解; e)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第29页
    • 32. 5.3 理解要点 1)定义: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 2)含义:纲领性、指导性、精神 3)内容: 与总体经营方针相适应、协调 满足产品质量和顾客要求 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作出承诺 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 3)实施 大力宣传贯彻,内部沟通和理解; 评审其适宜性; 4)控制 批准----发布----评审----修改第30页
    • 33. 5.4 策划 5.4.1 质量目标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见7.1 a)。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第31页
    • 34. 5.4.1 理解要点 1)目标要求 a.不断改进、提高质量、使顾客满意 b.考虑(当前和未来的需要) c.考虑当前产品及顾客满意的状况 d.目标制定从上至下,达成从下至上 3)分解:总质量目标分质量目标(组 织)(职能部门)(作业部门)分质量目标a.分解:相关职能和层次; b.满足产品要求; c.可测量:需量化; d.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在方针给定的框架内展开2)设定原则第32页
    • 35.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 a)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满足质量目标以及4.1的要求。 b) 在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更改进行策划和实施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第33页
    • 36. 5.4.2 理解要点 为实现质量目标 开展质量策划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投入资源 体系实施 定期评审 持续改进 确保组织的变化在受控状态下进行,并在变化期间质量 体系得以有效维持。1、2、第34页
    • 37. 5.5 职责、权限和沟通 5.5.1 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第35页
    • 38. 5.5.1 理解要点明确机构部门设置 明确职责、权限 规定各部门相互关系与接口 有效开展多项活动、定期沟通 第36页
    • 39. 5.5.2 管理者代表 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管理者,无论该成员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 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 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注: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可包括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第37页
    • 40. 5.5.2 理解要点 由最高管理者任命 管理层的成员 有责任提出改进的需求 有责任促进顾客意识的形成第38页
    • 41. 5.5.3 内部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并确保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第39页
    • 42. 5.5.3 理解要点 内容:体系的过程和有效性 对象:不同层次和职能之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 不同层次的人员之间 工具:会议、邮件、简报、内部刊物、声像媒体等第40页
    • 43. 5.6 管理评审 5.6.1 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见4.2.4)第41页
    • 44. 5.6.2 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 审核结果; b) 顾客反馈; c)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d) 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 e) 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 f)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 改进的建议。 第42页
    • 45. 5.6.3 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任何决定和措施: a)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b) 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c) 资源需求。 第43页
    • 46. 最高管理者 定期进行管理评审 评审信息的输入 评审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评审结果输出 评价体系改进的需要(含方针、目标) 5.6 理解要点第44页返回
    • 47.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的提供 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 实施、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 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 第45页返回
    • 48. 6.2 人力资源 6.2.1 总则 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应是能够胜任的。第46页
    • 49.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组织应: a) 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 b) 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 c) 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d) 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出贡献; e) 保持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见4.2.4)。第47页
    • 50. 6.3 基础设施 组织应确定、提供并维护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适用时,基础设施包括如: a) 建筑物、工作场所和相关的设施; b) 过程设备(硬件和软件); c) 支持性服务(如运输或通讯)。 6.4 工作环境 组织应确定并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 第48页
    • 51. 确定并提供资源6.2人力资源6.3基础设施6.4工作环境人员安排重视培训6.1教育背景 技术培训 操作技能 工作经历有需求 有计划 有实施 有评介 有记录适宜的工作场所和相关设施 适宜的设备(含软、硬件) 完善的支持性服务确定、控制,满足产品符合性、安全、法规物理因素:温度(恒温)、湿度(恒湿)、洁净度、光线、嗓音、振动、防静电、防火灾等 人的因素:团结、融洽、利于工作开展 6 理解要点第49页返回
    • 52. 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组织应策划和开发产品实现所需的过程。产品实现的策划应与质量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要求相一致(见4.1)。 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确定以下方面的适当内容: a) 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 b) 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 c) 产品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产品接收准则; d) 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策划的输出形式应适合于组织的运作方式。 注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 注2:组织也可将条款7.3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实现过程的开发。第50页返回
    • 53. 产品实现策划确定产品(项目)质量目标确认实现过程明确验证活动 确认测量评价方法 建立验收标准实现质量目标确认需要建立的文件可否引用现有文件编制产品质量计划需要配置的 资源确认7.1 理解要点 (如过程规划图或QC工程图)第51页
    • 54.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组织应确定: a) 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 b) 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 c) 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d) 组织确定的任何附加要求。第52页
    • 55.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组织应评审与产品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之前进行(如: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收合同或订单的更改),并应确保: a) 产品要求得到规定; b) 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 c) 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评审结果及评审所引发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接收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 若产品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已知道变更的要求。 注:在某些情况中,如网上销售,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审可能是不实际的。而代之对有关的产品信息,如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等进行评审。第53页
    • 56. 7.2.3 顾客沟通 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有效安排: a) 产品信息; b) 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改; c) 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第54页
    • 57. 7.2.1识别要求7.2.2评审产品要求7.2.3 与顾客沟通7.2 理解要点顾客明示的产品要求 顾客未明示的产品要求 法律、法规及国家强制性标准 组织附加的要求(附件、保修期限等)时间:向顾客提出承诺之前 内容: 记录:评审结果所采取的措施 更改:要求有变化时(甲乙方 提出更改相关合同文件)提供产品信息(售前) 问询合同或定单处理(售中) 处理顾客意见与投诉(售后)确定产品要求 确认非书面要求 解决不一致的问题 有能力满足以上要求第55页
    • 58. 7.3 设计和开发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组织应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组织应确定: a) 设计和开发阶段; b) 适于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c) 设计和开发的职责和权限。 组织应对参与设计和开发的不同小组之间的接口进行管理,以确保有效的沟通,并明确职责分工。 随设计和开发的进展,在适当时,策划的输出应予以更新。第56页
    • 59. 7.3 理解要点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组织必须对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进行策划和控制。 设计和开发的策划必须确定: 开发过程的阶段(与产品特点相符合) 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 职责权限 组织接口必须加以管理,确保沟通、明确职责 策划输出的阶段性更新第57页
    • 60.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应确定与产品要求有关的输入,并保持记录(见4.2.4)。这些输入应包括: a) 功能和性能要求; b)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c) 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d) 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应对这些输入进行评审,以确保输入是充分与适宜的。要求应完整、清楚,并且不能自相矛盾。第58页
    • 61. 7.3.2 理解要点 设计输入应形成文件,输入内容应包括: 产品功能和性能要求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类似设计提供的适用信息 其它要求 要点:必须评审,确保要求完整、明确、不矛盾。第59页
    • 62.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设计和开发输出应: a)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的要求; b)给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适当的信息; c)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规定对产品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所必需的产品特性。第60页
    • 63. 7.3.3 理解要点 目的:符合性判断。 形式:形成文件,输出与输入对应。(即图 纸、报告、计算资料等) 满足输入要求 为生产、服务的运作提供适当的信息 提供产品验收的准则 规定安全和正常使用的重要性 时期:在文件发放前批准.(例:三级校审等)。第61页
    • 64.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在适宜的阶段,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系统的评审,以便: a)评价设计和开发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任何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评审的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第62页
    • 65. 7.3.4 理解要点 评审: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 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目的:即作可行性判断(例如参数确定、方案 选择、特性、特征的界定) ◆适当的阶段,系统的评审。 ◆评价满足要求的能力 ◆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参加者:与被评审阶段有关的职能方代表 记录:a)评审结果 b)跟踪措施第63页
    • 66.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第64页
    • 67. 7.3.5 理解要点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 满足的认定。 目的:确保输出满足输入要求,可用多种形式作符 合性判断。 验证的方法: a.变换计算 b.类似比较 c.试验证实 d.三级校审 记录:a)验证结果 b)后续跟踪措施 第65页
    • 68.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为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3.1)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之前完成。确认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第66页
    • 69. 7.3.6 理解要点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 或应用要求已经得到满足的认定。 目的:验证产品满足预期使用要求,即作可 实用性判断。 确认时机:交付和实施之前。 记录要求: a)确认结果 b)后续措施 第67页
    • 70.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应识别设计和开发的更改,并保持记录,在适当时,应对设计和开发的更改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应包括评价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 更改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第68页
    • 71. 7.3.7 理解要点 流程:标识 文件化 评价 验证 确认 标识:设计文件更改应标识。 文件化:更改不能口头表达,要用文件方式传达。 评价:a)更改是否影响其他部分 b)对已交付的产品的影响 验证:a)适当方式验证、确认。 b)实施前得到批准。第69页
    • 72. 7.4 采购 7.4.1 采购过程 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应取决于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 组织应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应制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第70页
    • 73. 7.4.2 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应表述拟采购的产品,适当时包括: a) 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批准的要求; b) 人员资格的要求; c) 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在与供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第71页
    • 74.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应确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的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当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组织应在采购信息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第72页
    • 75. 7.4 理解要点 确定需求 明确采购标准 寻找合格供方供方符合规定的要求 评价采购信息的充分性、适宜性确定验收内容步骤 采购产品的验收选择合格供方签定合同验收第73页
    • 76.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组织应策划并在受控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 a) 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 b) 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 c) 使用适宜的设备; d) 获得和使用监视和测量装置; e) 实施监视和测量; f) 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第74页
    • 77. 7.5 理解要点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了解生产要求(工艺图纸、作业指导书、合同等) 设备运作正常 监控装置齐全,实施监控 考虑交付后的活动第75页
    • 78.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 确认应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组织应对这些过程作出安排,适用时包括: a) 为过程的评审和批准所规定的准则; b) 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c) 使用特定的方法和程序; d) 记录的要求(见4.2.4); e) 再确认。第76页
    • 79. 7.5.2 理解要点 确认---特殊过程 如:焊接、压铸、热处理、电镀、油漆等。 证实特殊过程能力以达到策划的结果。 确认的安排----作出规定,包括: 对过程的能力进行确认 对人员资格鉴定 对方法和程序严格执行 对记录有可追溯性 必要时,定期确认第77页
    • 80.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适当时,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组织应针对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见4.2.4)。 注:在某些行业,技术状态管理是保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第78页
    • 81. 7.5.3 理解要点 适用时,全过程标识产品。 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标识产品状态。 有可追溯的要求时,控制记录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当考虑产品时,可追溯性涉及到: 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来源 加工过程的历史 产品交付后的分布和场所第79页
    • 82. 7.5.4 顾客财产 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一部分的顾客财产。若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应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见4.2.4)。 注:顾客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 第80页
    • 83. 7.5.4 理解要点 ◆爱护、及时报告。 ◆标识----验证-----维护----记录----报告 ◆包括知识产权。 第81页
    • 84. 7.5.5 产品防护 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组织应针对产品的符合性提供防护,这种防护应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 7.5.5 理解要点 内部处理预定交货地点标识搬运包装贮存保护维护产品的固有质量,以确保产品与顾客的要求相一致T1T2检验区 合格章 防碰撞 防雨淋搬运设备 搬运方法内外部包装 (如相对固定)先进先出 定期确认防损坏 防变质 防误用第82页
    • 85.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需实施的监视和测量以及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为产品符合确定的要求(见7.2.1)提供证据。 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为确保结果有效,必要时,测量设备应: a) 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当不存在上述标准时,应记录校准或检定的依据; b) 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第83页
    • 86. c) 得到识别,以确定其校准状态; d) 防止可能使测量结果失效的调整; e) 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此外,当发现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组织应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应予保持(见4.2.4)。 当计算机软件用于规定要求的监视和测量时,应确认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确认应在初次使用前进行,必要时再确认。 注:作为指南,参见GB/T19022.1GB/T19022.2。 第84页
    • 87. 7.6 理解要点 识别监视和测量装置的要求; 确保在用装置的能力满足需要。 对装置要求: 定期校准、记录校准依据 避免校准失效的调整 搬运期间防止损坏和失效 校准结果必须记录 发现偏离,必须评价和纠正 软件----必须确认。 第85页
    • 88. 7.6 理解要点 根据国家计量局1999年第6号文件,除强制性(安全、卫生、A 类强检设备)检验设备需由专业检定部门校准外,企业均可自检。 a.有检定标准与方法 b.有检定记录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检定:指国家法定计量部门为确定测量仪器是否满足检定 规程的要求而做的检测。 特点:强检目录仪器,溯源到国家标准/国际国际标准,给出检测结 论; 校准:经认可的试验室或检测机构或国家法定计量部门对 测量仪器所做的检测; 特点:企业自愿进行,只给出检测误差值,不下结论。第86页返回
    • 89.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a) 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 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 8 理解要点 8.1 总则 确定测量和分析改进的范围和项目(对象计划) 确定测量和分析改进的准则和目标(目标计划) 确定测量和分析改进的方法 (方法计划) 测量、分析和改 进过程的策划第87页返回
    • 90.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满意 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组织应对顾客有关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的感受的信息进行监视,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 8.2 理解要点 8.2.1 顾客满意 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以顾客为中心 达到顾客满意 实现永继经营 顾客满意度测量 信息收集途径:顾客投诉、与顾客沟通、问卷调查、 消费报告、行业研究、第三方评论等信息统计分析利用:a)分析方法 b)分析频次第88页
    • 91. 8.2.2 内部审核 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 a) 符合策划的安排(见7.1)、本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 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 考虑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组织应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应规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策划和实施审核以及报告结果和保持记录(见4.2.4)的职责和要求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 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见8.5.2)。 注:作为指南,参见GB/T19021.1、GB/T19021.2及GB/T19021.3。第89页
    • 92. 8.2.2 理解要点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文件质量记录质量活动说、写、做一致1)审核模式独立的、系 统的检查符合性有效性第90页
    • 93. 审核执行审核计划审核策划纠正措施审核发现不合格报告N2)审核程序验证第91页
    • 94.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这些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在适当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 8.2.3 理解要点 过程及分过程的确定、明确各过程的输入、输出; 分析各过程或分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和影响程度; 确定监视和测量相应的标准和措施; 实施监视和测量; 效果评价。第92页
    • 95. 8.2.4 产品的测量和监控 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已得到满足。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见7.1),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应保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见4.2.4)。 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安排(见7.1)已圆满完成之前,不能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 第93页
    • 96. 8.2.4 理解要点 1)产品包括:采购产品、过程产品、最终产品 2)产品测量和监控策划 3)执行监视和测量活动并形成记录 4)除非得到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批准,否则在所有策划安排均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确定测量和监视点 确定测量和监视特性 确定验收准则和方法第94页
    • 97. 8.3 不合格控制 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 组织应通过下列一种或几种途径,处置不合格品。 a) 采取措施,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 b) 经有关授权人员批准,适用时经顾客批准,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 c) 采取措施,防止其原预期的使用或应用。 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见4.2.4)。 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进行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 当在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第95页
    • 98. 8.3 理解要点 1)目的:防止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 2)程序: 顾客投诉 内部审核 过程监控 质量检验 外审发现不合格品标识、隔离、记录、通知评审决定处置措施让步接收降级、报废返工、返修重检原材料退货通知对方标识记录批准第96页
    • 99. 8.4 数据分析 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应包括来自监视和测量的结果以及其他有关来源的数据。 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方面的有关信息: a) 顾客满意(见8.2.1); b) 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见7.2.1); c) 过程和产品的特性及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 供方。第97页
    • 100. 8.4 理解要点 1)目的:确定、收集、分析数据、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2)程序 3)常用统计技术: 查检表 层别法 柏拉图 因果图 散布图 直方图 控制图统计技术数据收集分析整理获取信息有效利用a)标准化 b)决策 c)纠正预防a)抽样 b)统计a)问题点 b)改善点 c)侧重点 收集测量监视记录、历史资料、 顾客满意竞争对手相关信息第98页
    • 101.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第99页
    • 102. 8.5 理解要点 持续改进问题意识危机意识改进意识日常改进重大改进检查、统计、分析、 纠正、预防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 方针、目标调整 机构调整、过程改进b.持续改进过程:a.持续改进依据: 方针、目标、内外审核、数据分析纠正、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第100页
    • 103. 8.5.2 纠正措施 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不合格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评审不合格(包括顾客报怨); b) 确定不合格的原因; c) 评价确保不合格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d)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e)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 f) 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第101页
    • 104. 8.5.3 预防措施 组织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 a) 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 b) 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的需求; c) 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 d) 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见4.2.4); e) 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第102页
    • 105. 过程监控顾客投诉统计分析检验和试 验活动内、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其他8.5.3 理解要点原因分析发现不合格确定预防措施实施预防措施验证记录评价纠正措施需要确定纠正措施实施纠正跟踪记录评审显在潜在纠正措施: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 预防措施: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第103页返回
    • 106. 谢谢大家!<完>返回
    • 107. 引 用 标 准 及 参 考 文 献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0 )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0) 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 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秘书处 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4、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 编著 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预备知识培训教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2001编著3、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