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浅易文言文阅读   1.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2. 【考纲解读】 文言实词考查点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常见文言实词(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5)偏义复词 (6)兼词 (7)词类活用
    • 3. 虚词:2009—2018浙江卷 统计以而之其于所且焉为575444111则也因乎乃与何若者221001011小结: 重 点:以、而、之、其、于、所 次重点:者、乃、且、焉、则、为、因 非重点:也、若、何、与、乎
    • 4. 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句子类型: 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倒装句类型: 1)宾语前置 2)主谓倒装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 5. 劝 学学习劝勉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 6. 作者简介 (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 7. 荀子: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发挥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 8. 荀子: 1.反对鬼神崇拜,主张“人最为天下贵”(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以人为本”) 2.尊重人的物资追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3提倡学习时必须保持时常检查、反省自己 4主张学以致用,重视实际,不能死记硬背。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警告所有的统治阶级,没有能力就不要做领导,否则只有悲剧。 6鼓励生产,反对浪费 7主张“人定胜天”,鼓励研究自然科学。
    • 9. 《荀子》相传为战国时赵国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该书继承了春秋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吸收了儒家、墨家、法家的部分思想,内容比较完整,是集先秦朴素唯物主义之大成的著作。 《荀子》共20卷,收文章32篇,其中《劝学》是第一篇。其中《天论》、《天制》、《非相》等篇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天行有常”(万物运动有客观的规律)、“天地合,万物生”的思想,批判了天命观和迷信思想……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 10. 串译文章,总结知识要点——信达雅“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 11. 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 1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于:从\比 而:却,表转折关系 为:凝结成中:符合 輮:使……弯曲 虽:即使 有:又 暴:晒则:那么 金:金属 刀剑等 就:靠近 砺:磨刀石 而:并且 日:每天知:“智”,智慧
    • 1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4.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烤它使它弯曲做成车轮(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曲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出的线),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用煣的工艺(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画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笔直了,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15.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表修饰关系 跂:踮起脚后跟而:但是 疾:洪亮 彰:明显显著 假:借助利用 致:到达 水:游泳 绝:横渡生:“性” 善:擅长
    • 16.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日思索,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的范围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使人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 17.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焉:于此\句末语气词 而:表承接 跬:半步 无以:没有用来 锲:刻 舍:放弃 镂:雕刻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上:向上向下 名作状 黄泉:地下水 一:专一 躁:不专心
    • 18.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远方),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刻意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 19. 分析“至”和“致”有何区别?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1句强调指出自身累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3段的中心. “致”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2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20. 一词多义: 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以为妙绝 4、佛印绝类弥勒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望:1、吾尝跂而望矣 2、日夜望将军至 3.先达德隆望尊 4、适冬之望日前后 1、停止 2、隔绝 3、到了极点 4、非常 5、横渡1、眺望 2、盼望 3、名望 4、农历每月十五
    • 21. 中: (1)瓮中之鳖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中道而废 (4)木直中绳 (5)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内、里 中间、当中 半、一半 符合、适合 命中劝学
    • 22. 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有力的弓 强健有力 有余 竭力、勉强
    • 23. 于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外欺于张仪,内惑于郑袖 从 比 引出对象 被
    • 24. 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连词 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吾尝终日而思矣(递进连词 而且)(顺承连词 就)(转折连词 却)(修饰连词 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 如果)
    • 25.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3、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兼词 于此 语助词,无义 语助词,无义
    • 26. 1、通假字1虽有槁暴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有”通“又”。“暴”通“曝”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輮”通“煣”,使……弯曲
    • 27. 2、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 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使……弯曲 副词作动词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接近
    • 28. 古今异义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刀剑,泛指所有金属 今:专指黄金(词义缩小)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 蚓无爪牙之利 古:鸟兽的爪和牙齿 今:帮凶、走狗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阴间
    • 29. (4)固定格式的语句 ①“以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代汉语义为“把它做成……” 例句:輮以为轮 ②“无以……”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用来的……”或“没有用来……的办法”,与“有以……”相对。 例句: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 30. ①取之于蓝 ②而青于蓝 ③而寒于水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特殊句式(1)介词结构后置
    • 31. (2)定语后置 ①蚓无爪之利,筋骨之强 (3)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32. 古人的”劝学“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孔子:“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 “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 子思(儒学家)“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 之、笃行之。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学习要珍惜时间得到的启示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要讲究方法苏秦悬梁、孙敬刺股匡衡凿壁、孙康映雪车胤囊萤、羲之临池学习要勤奋艰苦左思补拙、江郎才尽
    • 33. 1.文章结构 第 一段,论点:学不可以已。阐述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自己 第二段,阐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第三段,阐述学习的根本方法:不断积累;锲而不舍;用心专一。
    • 34. 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比喻句学习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规范自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金人变化提高变化不可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4
    • 35.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要靠后天学习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分论点比喻句学习的 作用: 弥补不足。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学习空想闻水陆借助学习弥补不足35
    • 36. 学 习 方 法 和 态 度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对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比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对比积累坚持专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