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 共 管 理 学
    • 2. 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
    • 3. 内容简介: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 4.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及处理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机能与策略。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公共管理者作为教学和研究的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的外在环境,又重视内在的管理;公共管理者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具有多学科交叉性。
    • 5.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管理和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并对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初步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 公共管理的性质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与公共管理学的性质 公共管理部门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新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的时代挑战
    • 6. 关键词语: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学、新公共管理、P途径的公共管理、B途径的公共管理   课时数:5
    • 7.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意义
    • 8. (一)皮瑞(Perry)和克莱姆(Kraemer)的观点 :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 9. (二)卡尔森(Carson)和欧尔曼(Overman)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的学科间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 10. (三)奥托(Otto)、海蒂(Hyde)和沙夫里茨(Shafritz)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通过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和艺术。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关注那些能够将理念、政策转化为行动规则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 11. (四)波兹曼(Bozeman)与史陶斯曼(Straussman)的观点: 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远比内部行政具有更广的含义;公共行政一词几乎与政府官僚组织相关联,而公共管理一词更具有弹性。
    • 12. (五)休斯(Hughes)的观点: 公共行政是服务公众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从其他方面产出的政策,公共行政关注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和机关管理;管理包括着行政,但同时意味着以最大化的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以及对结果的责任;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性,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
    • 13. (六)公共管理的含义和性质 含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 14. 性质: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 15.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 研究途径
    • 16. (一)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30年代末期,行政学者古利克(Luther Gulick)为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 严格来说,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式产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导致公共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背景。
    • 17. 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1938 年开始);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1.公共管理发展之学科背景
    • 18. 2.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导致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角色的膨胀以及社会对政府的不满 (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4)新右派学说与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
    • 19.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以及特质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 20. 1. 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P途径下的公共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 21. 2. B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B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也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企业行政管理学院开始重视工商政策与管理战略,受此影响,一些学者发展起B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B途径与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的不同之处: (1)前者之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后者则依循公共政策学院的传统; (2)前者并不强调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后者则特别重视公共组织的特殊性; (3)前者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后者则想要摆脱公共行政,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 (4)前者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后者则强调政策与政治问题; (5)前者主张采用量化分析,后者则采用个案研究法。
    • 22.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 23. 1、波兹曼的观点 波兹曼认为公共管理具有下列特征: (1)以公共管理者为教学研究中心,重视实践经验,从成功的管理经验与个案中提取管理处方; (2)重视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的共同特性,特别关注外部政治因素对公共管理的冲击与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3)不仅关注管理过程的设计与研究,更重视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 24. 2、我国学者张成福的观点 (1)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 (2)公共管理是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整体性; (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的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焦点; (4)公共管理不完全等同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治理;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是一个科际整合的研究领域。
    • 25. 第三节 公共管理的特质以及与私人部门管理的区别 公共管理有何特质,即是说到底在哪些方面区别与私人部门的管理,这是一个一直有争议的问题。从规范理论的角度来看,强调公私管理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对于理解公共管理的特质是十分有益的。
    • 26. (一)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 (二)多元制衡与自主性 (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 (四)法的支配与意思自 (五)政府与市场 (六)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 27. 第四节 新公共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危机、效率危机,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这股改革浪潮,虽然被赋予了不同的称谓,但可以统称为“新公共管理”。依据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界定,这些国家所展现的具体行动,可以包括:(1)企业管理技术的应用;(2)服务及顾客导向的强化;(3)公共行政体系内市场机制及竞争功能的引入。其共同特征则是引进公共管理的理念、技术及模型。
    • 28. (一)胡德(C.Hood)对新公共管理的归纳 1.即时的专业管理 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 3.强调产出控制 4.转向部门分权 5.转向竞争机制 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 29. (二)法汉姆(Farnham)与霍顿(Horton)对新公共管理的归纳 公共管理学者法汉姆(Farnham)与霍顿(Horton)综合其他学者的看法,提出了新公共管理的八个特征。
    • 30. (三)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从总体上来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Self-interest)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 31. 第五节 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新的社会必然要求新的政府治理形态,自20世纪末兴起的全世界范围的政府再造,正是对新时代变革的回应。 政府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治理者和管理者。但是环顾四周,政府治理的环境将变得更为动荡、更为复杂,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认识这些挑战,有助于我们理解政府作为治理者的责任和使命。
    • 32. (一)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的问题 (二)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 (三)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 33. (四)关于回应全球化的挑战问题 (五)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需要 (六)关于如何应付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 34. (七)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八)关于重振政府治理能力问题 (九)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问题
    • 35. (十)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问题 (十一)公共管理如何应付复杂、不确定与变革的管理 (十二)重建公共管理的道德秩序
    • 36. 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何异同? 2、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为何 ? 3、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为何?你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开拓? 4、什么是新公共管理?如何评价新公共管理?有学者认为新公共管理是新瓶装旧酒,你有何看法? 5、公共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有何异同?你认为私人部门的管理可以应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吗?为什么?
    • 37. 6、有学者认为“一切组织都是公共组织”,因此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没有本质区别,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7、以中国为例,分析中国公共管理现在面临的主要挑战? 8、你是如何理解公共利益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的? 9、全球化对公共管理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10、1936年公共行政学家赫林在其名著《公共行政与公共利益》中这样写到:“公共利益这个观念对于官僚体系而言,正如程序正义对司法体系而言,有着相同的重要性。”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
    • 38. 第二章 公共管理导论
    • 39.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论述了公共管理者的角色,阐述了现代公共管理者的基本知能,并分析了作为一名成功的公共管理的条件。 公共管理者,在现代民主国家,是经法定程序进入政府,担任政府公职,行使公权力,并从事公务管理的公职人员。公共管理者是受国家和公民的委托,行使公权力,负责运用资源及指挥公务人员,达成政府施政目标的人。
    • 40.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公共管理者的知能等概念,进而明确实践中公共管理者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管理。 重点和难点: 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公共管理者的知能 有效公共管理者
    • 41. 关键词语: 公共管理者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技能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前瞻性管理   课时数:3
    • 42. 第一节 一般管理者的角色
    • 43. 一、亨利·明茨伯格总结的八种研究管理者职能和角色的途径1、古典学派 2、伟人学派 3、企业家学派 4、决策理论学派
    • 44. 5、领导有效性学派 6、领导行为学派 7、领导权力学派 8、工作活动学派
    • 45. 二、管理者的十大角色——明茨伯格的观点 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1)挂名首脑 (2)领导者 (3)联络者
    • 46. 2.信息方面的角色 (l)监听者 (2)传播者 (3)发言人
    • 47. 3.决策方面的角色 (1)企业家 (2)故障排除者 (3)资源分配者 (4)谈判者
    • 48. 三、奎恩等人界定的八种管理者的角色 1、导师 2、促进者 3、监督者 4、协调者 5、指导者 6、生产者 7、掮客(Broker) 8、革新者
    • 49. 第二节 公共管理者的特殊角色 公共管理者和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肯定有许多相吻合之处。然而,管理工作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环境适应性,即管理者不断依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价值、角色和行为。公共管理的多元性、政治性以及公共性这些特质,也决定了公共管理者承担与一般管理者不同的角色。
    • 50. 一、执行与捍卫宪法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在就职时已宣誓要护宪及行宪,行宪的预期目标是营造一个稳定且有效运作的政治体系,而终极目标则是增加机会,促进平等以及持续地改进和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质。这是公共管理者的天职。
    • 51. 二、人民受托者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受人民的托付,在治理过程中扮演正当与重要的角色,不能屈服于强烈短视的压力,应考虑长远的全民利益。公共管理者要不惧强权,更不能妄自菲薄,只把自己当成工具,应以追求公共利益为职责。
    • 52. 三、贤明少数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要能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可人云亦云,要扮演贤明的少数,而不是随波逐流追求时尚的“喧嚷的多数”或有权的少数,他们有责任通过吸引民众参与公共事务,使贤明的少数变成多数。
    • 53. 四、平衡轮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必须对外在环境有回应或有反应,但绝不是像地震仪一样忠实地从事刺激反应的记录,或像忠诚的仆人一样只听命行事,也不能只是很有技巧地在各种利益集团间躲闪、求存。公共管理者要肩负专业责任,也就是要以维持公共利益及宪政运作为职志,公共管理者应以其合法权力及专业判断在治理过程中的各种势力中,扮演平衡轮的角色。
    • 54. 五、扮演分析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公共管理者应该或必须能够有意识地了解自己决策的价值体系与假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提出合理说明并尽量将人民纳入治理过程。公共管理者应扮演分析者与教育者的角色,以增加民选领导、民意代表、所有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乃至一般民众对公共事务的了解,并向他们灌输公共利益的观念。
    • 55. 第三节 公共管理者的技能 公共管理者为扮演好其角色,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所谓技能,系指后天发展起来的、处理特定的人、事。物的能力。管理技能不同于一般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系从事某种具体工作的能力,如市场调查、产品设计、服务营销、研究发展等等。一般而言,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多半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当然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人未必就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 56. 一、技术性技能 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的技术与方法。现代公共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日益变为一个专业化的活动,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拥有完成专业性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例如,对于一个政策分析者而言,他必须掌握复杂的定量分析的方法。特别是电脑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以后,对电子计算机和网络能力的了解和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 57. 二、人际关系技能 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质在于其是协作性的人际活动,协作活动的核心在于人际的互动。一个管理者只有拥有人际关系技能才能将人员整合到各种协作性的活动之中。许多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技能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这种技能对各层次的管理人员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相同条件下,一个具备这方面技能的管理者肯定可以在管理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 58. 三、概念化技能 所谓概念化技能,系指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卡兹认为概念化技能包含着一个管理者体认到组织的功能是相互依赖的,并能够从大的背景上为组织的未来勾画远景。 一位优秀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现状与趋势,从组织之中超脱出来,将组织视为大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建构愿景、发展战略,以保证组织的永续生存和发展。
    • 59. 四、诊断技能 所谓诊断技能,是指针对特定的情境寻求最佳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探究原因、因应对策的能力。 正如一个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方能对症下药一样,一个公共管理者应根据组织内部各种现象来分析研究各种表象,进而探究其实质。如果我们将概念化技能视为“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话,那么,诊断技能便相当于“只见树木”,要由表及里,从现象掌握本质的功夫。
    • 60. 五、沟通技能 所谓的沟通技能,系指管理者具有收集和发送信息的能力,能通过书写、口头与肢体语言的媒介,有效与明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与态度,亦能较快、正确地解读他人的信息,从而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与态度。管理者需要沟通的技能。 沟通的技能涉及许多方面,如简化运用语言、积极倾听、重视反馈、控制情绪等等。虽然拥有沟通技能并不意味着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但缺乏沟通技能又会使管理者遇到许多麻烦和障碍。
    • 61. 第四节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 对于一个公共管理者而言,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重要的,有效性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判断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经济、效率、效能、公平等的综合体现。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有哪些基本的特质呢?波兹曼和史陶斯曼在《公共管理的战略》一书中,曾提出理想的公共管理者有七个基本特质:
    • 62. 一、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有效的公共管理未必等于策略的公共管理,二者虽有关联,但制定策略与执行策略必须与许多其他公共管理工作配合进行。 公共管理可能在某些层次是有效的,但却未必在策略层次上有效;同理,在策略层次上或许是有效的,但却未必在其他层次上有效。因此,自我评估的训练甚为重要,因为,公共管理者借此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策略执行时能汰弱留强。
    • 63. 二.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是绝对不会令人讨厌的,因其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并乐于学习,同时愿意与他人分享知识,并有一些工作之外的生活乐趣。 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创造力,而创造力可能源于与问题无关的想法与概念,而这些想法与概念最后皆能运用于解决问题。假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具有创造力,而这些创造力又是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时,那么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就绝对不会令人讨厌和厌烦。
    • 64. 三.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 公共管理者不应是所谓的“狂热家型的官僚”,因为这种人在积极推动某项运动时,只支持他们自己的狭隘政策而阻止其他任何的发展,常常会引起冲突和仇恨。 而公共管理者应为“政治家型官僚”,因为他们具有清晰的个人与政策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公共管理上,使其拥有远大的目光和高瞻远瞩、开阔的胸怀;在制定策略时,亦能够超越自我利益,甚至于组织利益,以整个社会或国家的利益为着眼点。
    • 65. 四、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 耐心对于公共管理者而言,至为重要。因为公共组织不像私部门,其变革速度往往较为缓慢。由于公共部门策略的执行往往旷日费时,甚至于要耗费大笔的经费,这就需要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并坚持到底。
    • 66. 五、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 策略性的公共管理的推动必须由对机关业务有全盘了解的管理人员掌理。因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最好具有在不同部门,甚至不同机关的工作经验,这样,就可以使其在管理中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在决策中能够全盘考虑,通盘打算。
    • 67. 六、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 有效的公共管理者不仅要能与民众和睦相处,还要能了解不同民众的各种需求,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这样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开放的、具有民主参与意识的管理者。
    • 68. 七.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 分析并不等于量化,公共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具有分析的技巧和能力,这就是说.公共管理者并不是只须具有作业研究、推论统计、线性规划等技能,而是必须有逻辑运用与结构性思考的能力。因为,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分析,尤其是价值、判断、直觉、经验间的分析思考与分析工具的整合。
    • 69. 第五节 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公共管理者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的复杂性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技术、社会和信息革命的相结合,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为动荡,这一环境和态势对传统的基本的管理假定发起挑战。 未来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对不确定和动荡时代的管理。著名的公共管理大师莫根在其《驾驭变革的浪潮》一书中,为变革时代的公共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又具启迪的见解。
    • 70. 一、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发展他们解读和预测环境趋势的能力,他们需要一种“触角”,能够帮助他们感悟组织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发现机会。
    • 71. 二、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备前瞻性管理的态度和技能,特别是“前瞻思考”、“由内而外的管理”能力。
    • 72. 三、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领导技能。特别是他们应将领导视为一种“形塑”和“架桥”的过程,调动大家的能量和聚合大家的努力,因应环境的挑战和要求。这样一个过程要求领导能够创造并发明愿景,达成理解、获取共识。
    • 73. 四、在信息社会中,组织的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公共管理者必须设法开发和调动组织中每一个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性潜能。
    • 74. 五、未来的社会要求组织和成员加强学习、创新和创造性。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建构促进创造过程的关系;必须具有培养鼓励开放性、自我设计、前瞻性企业精神的价值和文化;公共管理者必须通过头脑风暴、创造性思考、试验以及发展奖酬结构以鼓励创新。
    • 75. 六、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要求管理和控制的新路径。随着层级控制的削弱,公共管理者将通过发展共有的价值,相互理解进行协调并在分权和控制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管理者需要开发“远程管理”的技巧。管理者必须促进分权化,拥熟地设计和管理自组织系统。
    • 76. 七、信息技术将改变许多组织的性质和结构,以及组织产品和服务的性质与生命周期。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理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必须认识到管理组织间的关系变得与管理组织内的关系同样重要。
    • 77. 八、为了管理纷繁的形势,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发展一种能使他们应对混乱和不能界定情势的管理哲学和技术;他们必须认识到变动不居乃为常态,并且应具有应付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组织内外关系不断变化的能力;在某些时候,他们还必须将危机管理视为常态的管理。
    • 78. 九、除了了解和因应已经出现的变化趋势,未来的公共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寻找改变这些趋势的方法以便于管理。前瞻性的管理包含着改变社会、经济、环境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把环境视为既定不变的。未来的公共管理者需要发展一种“环境知能”,来影响并改变问题。
    • 79. 本章思考题:1、公共管理者除扮演一般管理者的角色外,在民主政治中尚扮演着什么样的特殊角色? 2、在日益复杂、快速多变的现代社会,公共管理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3、什么样的公共管理者是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和成功的公共管理者?
    • 80. 第三章 公共部门的角色
    • 81.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探讨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和作用,政府作用的职能和方式以及可能的限制。同时,对政府改革中涉及市场化的策略进行评述。
    • 82.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部门的性质和市场失灵等理论,从而把握公共部门在市场经济中应扮演的角色。 重点和难点: 公共部门的性质 市场失灵的理论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 政府治理工具与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政府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 83. 关键词: 公共部门 公共产品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外部性问题 政府治理工具   课时数:4
    • 84. 第一节 公共部门的性质与需要
    • 85. 一、公共部门的性质 传统上,在实行混合经济的国家,人们习惯把整个社会划分为两大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无论是在何种类性的社会和经济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都是普遍存在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公共部门影响着整个社会和经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不论其是否高兴或乐意,都时刻受到公共部门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 86. (一)公共部门的定义 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
    • 87. (二)公共部门的性质 公共部门是公共、政治决策的结果,而不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公共部门拥有对一切人或权利要求的权威,这种权威具有普遍性和唯一性。
    • 88. (三)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一是经营公共部门的负责人所拥有的职务的合法性是直接或间接从政治选举过程中产生的;二是政府被赋有一定强制力,这种权力是私人机构所没有的。简单说,其核心差异在于是否拥有合法的强制力。 2.联系 两者间充满了互动,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任何一个社会和经济,都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有机组合,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的。私人部门依赖政府部门提供基础结构和法律,政府依赖私人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依赖他们提供政府运作的基础结构——赋税。
    • 89. 二、公共部门的需要 对于一个社会为什么需要公共部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和回答。
    • 90. (一)公共部门的政治存在 即从政治角度解释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任何社会得以存在的起码条件是确立一些机制,以便作出权威性的社会决议来规定应该如何分配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这种权威分配价值的措施是任何社会最低限度的先决条件,即使它不是唯一条件。
    • 91. (二)公共部门的经济存在 1.市场机制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要求是以竞争因素与产品市场的条件为依据,这意味着自由地进入市场而不存在障碍,要获取这些条件,就需要政府的调节或其他措施。 2.在那些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竞争变得无效的地方,也需要政府调节。 3.没有政府所提供的法律结构的保护与执行,则市场活动所需要的契约安排和交易就会无法存在。
    • 92. (二)公共部门的经济存在 4.市场机制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要求是以竞争因素与产品市场的条件为依据,这意味着自由地进入市场而不存在障碍,要获取这些条件,就需要政府的调节或其他措施。 5.在那些由于成本降低而使竞争变得无效的地方,也需要政府调节。 6.没有政府所提供的法律结构的保护与执行,则市场活动所需要的契约安排和交易就会无法存在。
    • 93. 第二节 市场机制、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94. 一、市场机制   市场是买卖双方共同决定一项产品价格的场合,将所有各类的市场予以集合就是市场体系,在市场体系中,各个市场相互影响,价格会不断变动,而后自动趋于平衡,价格通过这种自动调节的功能,将市场体系中的经济活动者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就称为市场机制。
    • 95. 二、市场失灵 (一)定义   简单说就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 96.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危害 1、公共产品的提供    对于消费者的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来的商品和服务即公共产品,市场根本不能进行生产和分配。 2、市场经济中的垄断    市场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竞争存在与不存在垄断的现象。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出现过完全竞争的局面,即总是存在垄断和寡头经济。其祸害不在于谋取垄断利润,而在于破坏正常的市场运作。
    • 97.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危害 3、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市场经济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障碍。除公共产品与垄断外,最为显著的便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表现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情况。 4、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市场从来就含有不稳定性。它的发展始终是以周期性的增长形式进行的。通过市场经济进行自发性的交换过程,始终孕育着经济活动急剧并大幅变动的可能性。这种变动,危害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往往给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带来不利的影响。
    • 98.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危害 5、市场经济下的收入不平等    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收入分配,是由市场上的力量关系、个人能力、继承财产的多少、利用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上的灵活性等方面决定的。因此便产生了各种不平等。这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经济效益来看都是不理想的。
    • 99. (三)政府干预 针对市场失灵的种种表现和危害,政府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市场体系干不了,或者能干却干不了,是政府分内应做的事。 2.政府应针对因垄断或其他非竞争性因素的存在以及所引起的竞争的不完整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竞争的有效性。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主要方法是实行政府的直接调控和立法的控制。政府的作用不是取消垄断或寡头经济,而是维持有效竞争。
    • 100. (三)政府干预 3.政府应保证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外部经济效益的实现并有必要对外部损失成本发挥作用,使外部不经济最小化。 4.实现经济稳定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作为实现收入分配的手段,政府可以在公共经济管里中,全面实行税收政策和转移开支的政策。另外,也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操作价格,以改变收入分配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