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凯里学院2018艾滋病和结核病预防健康教育 XX学院后勤处卫生所 2018年11月
    • 2. 目 录一 、概念 二、 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测 五、诊断 六、治疗 七、预防策略 八、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重点 九、凯里市防治服务信息
    • 3. 什么是艾滋病?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经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病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A cquired = 获得性 I mmune = 免疫力 D eficiency = 缺 陷 S yndrome = 综合症 AIDS
    • 4. 二、病原学AIDS首先于1981年在美国同性恋人群发现并进而命名,1983/1984年分离鉴定了HIV病毒,明确为AIDS的病原。
    • 5. 二、病原学HIV对外界抵抗力低。对热敏感; 56。C 30分钟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病毒; 100 。C 20分钟 完全灭活病毒; 75%乙醇、0.2%次氯酸钠、漂白粉能灭活; 紫外线和Y射线不能灭活。
    • 6. 二、病原学 1、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主要分布: 具有传染性的体液包括四种: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和乳汁。 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体液有:泪液、唾液、汗液、粪便、尿液和呕吐物 2、艾滋病病毒在各种体液中的病毒含量:物。艾滋病病毒在各种体液中的病毒含量 艾2,艾滋病病毒在各种体液中的病毒含量 病毒含量
    • 7. 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HIV感染者和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性传播(异性、同性) 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高危人群:男男同性人群、吸毒人群、性乱者、血友病等 (四)流行状况:全国、全省、凯里市
    • 8. 全国情况(一) 截止2017年底,全国报告存活HIV/AIDS:758610例。 2017年新报告HIV/AIDS:134512例; 2017年报告死亡30718例;
    • 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2. 贵州省艾滋病疫情概况1986年开始监测1993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截止2017年底按照现住址报告现存活 32160例
    • 13. 截至2017年12月,全省按“现住址”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32160例,报告死亡11634例。 2017年全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共8268例,其中艾滋病病人2055例。(较2016年同期增加1166例,增长16.4%)。
    • 14. 贵州省历年新报告HIV/AIDS情况 (按现住址)
    • 15. 贵州省近年来死亡报告情况
    • 16. 贵州省2007年-2017年新报告HIV/AIDS传播途径构成2017年新报告病例:异性传播占90.3%;男男同性传播占6.5%;静注毒品传播占1.3%,;
    • 17. 报告HIV/AIDS按性别分布近年来每年新报告病例中男女比例较稳定约为2.3:1;现存活病例中男女 比例约为2:1
    • 18. 年龄分布:中老年男性病例逐年增加现存活病例中以青状年为主,但在近年来每年新报告病例中老年男性病例增加明显,2017年大于60岁以上病例占27.4%,其中70岁以上病例组人数最多
    • 19. 我省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简况 我省自2004年发现首例学生艾滋病病例 截至2016年3季度,累计发现学生病例近600例 目前依然存活500余例,死亡40余例 每年新发现的学生病例逐年增加 学生病例约占15-24岁年龄组病例的20% 男学生占绝大多数,其中经男男同性途径传播者占60%以上 女学生均为经异性途径传播
    • 20. 贵州省疫情特点三种传播途径并存,经性途径传播比例逐年上升,注射吸毒传播比例逐年下降 感染者以男性、低文化程度者为主,感染人群多样化,流行形势复杂化 既往HIV感染者陆续进入发病期,抗病毒治疗人数逐年增加 新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以综合医疗机构报告为主 中老年感染病例逐年增加 ,>60岁病例死亡率较高 青年学生中以男性为主,多为男-男同性传播 疫情继续呈现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
    • 21. 贵州省艾滋病流行危险因素我省处于艾滋病流行较重省份的包围中,便利的交通和省际间人员流动导致艾滋病的广泛传播 周边云南、广西、四川、湖南、重庆均为艾滋病疫情“一类省” 除了特殊地理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 22. 流行因素一: 不安全性行为是主要危险因素 我省为流动人口输出大省,每年均有大批的青壮年赴外打工,婚外性行为增加,导致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 娱乐场所广泛存在,隐蔽性强,推广安全套使用难度大;低档暗娼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安全套使用率低,流动性较大。 城市及农村中老年男性婚外性行为增多,多发生在低档场所,安全套使用率低 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高,安全套使用率极低、人群基数较大,隐蔽。
    • 23. 流行因素二: 吸毒(毒性交织)我省属全国毒情较严重省份,也是重要的毒品流通的内陆通道,吸毒人群基数大(在册14万) 部份地区注射吸毒的比例达60-70%,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也高达30-40%,极易引起艾滋病毒的传播 新型毒品导致性乱现象增加,增加了艾滋病传播危险 女性吸毒人员多数存在“以卖养吸”的现象,加大了嫖客的感染机会
    • 24. 流行因素三: 未发现的感染者/病人的传播危险 据估计,我省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约4.9万,目前仅发现报告3.216万,发现的感染者仅占估计数的63.8%,仍有大量的感染者未被检测出来 感染者如果知道自己已经感染后,约70%的人会主动改变了自己的高危行为,从而减少传播他人的机会。 感染者/病人经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会明显下降,由此也使传播的危险大大减少。
    • 25. 流行因素四:母婴传播的危险 阻断母-婴传播工作虽然已覆盖全省的所有县区,但由于开展工作时间短,专业人员的能力不足,实验室软硬件设施的不足,孕产妇检测尚未达到100%,加之阻断工作不及时等原因,致使艾滋病母-婴传播未得到完全控制
    • 26. 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案例集 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案例集.pdf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案例分析
    • 27. 凯里市疫情特征(一)每年新报告病例以性传播为主,注射吸毒感染者人数显著下降。 2017年新报告病例中性传播占98.9%。其中,异性传播占73.5%;男男同性性行为传播占25.4%;注射吸毒传播感染仅为1.1%,2012年以来,呈显著下降。 (二)艾滋病疫情已波及各类人群,已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每年新报告的病例中青少年学生、农民/农民工占比逐年增加。其中,青少年学生以男性为主,感染途径主要为男男同性性行为。 (三)男男同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高,上升明显,呈现低龄化。 2012至2017年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监测感染率为29%。 (四)报告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3.14:1。 (五)新报告病例青少年与中老年男性感染者呈逐年上升趋势。 新报告病例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82岁。 15—19岁组的超过3%,20—49岁组已达65%,50-69岁组为23%,50岁以上老年男性感染者上升趋势明显。 (六)疫情由城区蔓延农村,农村及城郊结合部疫情上升趋势明显。 三棵树、龙场、万潮、大风洞、炉山、鸭塘疫情上升迅速。 (七)晚发现病例多,晚发现病例治疗成功率低。
    • 28. 凯里市艾滋病防治面临的重大挑战一、暗娼人群、男男性服务人群(MB)、吸毒人群感染者治疗管理难。 部分确证病例依然在从事性服务工作,吸毒人群感染者脱管后依然存在共用注射器吸毒或卖淫嫖娼行为,增加了传播风险。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群体不断扩大。 男男性侵现象的出现及新兴交友软件的盛行导致该群体不断扩大,恶意传播风险增加,不仅给艾滋病的干预检测治疗带来严重的挑战,同时给国家的公共安全与民族的昌盛亦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新形势下社交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与合成毒品滥用的流行,给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与挑战。
    • 29. 艾滋病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1、病毒感染与复制 2、CD4+T淋巴细胞减少和功能障碍 3、单核-吞噬细胞功能异常 4、B细胞功能异常 5、自然杀伤细胞异常 6、异常免疫激活 (二)病理解剖 组织炎症反应少,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 病变主要集中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
    • 30. 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9年,可短至数月,长达15年, 一般8—10年。从感染HIV到终末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复杂过程,在全程的不同阶段,与HIV相关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根据我国有关艾滋病的诊疗标准和指南,将艾滋病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 31. 窗口期 指从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血液中能检测出病毒的核酸、抗原或抗体等感染指标之间的时间。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检测窗口期分别为: 第一:抗体检测方法3—12周; 第二:抗原抗体检测方法2—6周; 第三:核酸检测方法1—4周。
    • 32. 32感染成功急性期症状诊断艾滋病死亡- 4-8周-出现症状 8-10 年 1年  0.5-2年 HIV抗体-HIV抗体+, 无症状有症状HIV抗体+艾滋病临床表现: 艾滋病感染后的自然发展过程
    • 33. 33艾滋病感染后的症状什么样?1,急性期(1-4周)症状:   急性病毒感染症状。2,无症状期(2-10年):无症状,CD4持续下降。3,艾滋病期(1-2年):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 34. 34无症状期
    • 3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6. 刷毛状白斑刷毛状白斑刷毛状白斑
    • 37. 37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
    • 38. 2019/6/1938Kaposi’s 肉瘤
    • 39. 2019/6/1939颈部淋巴瘤
    • 40. 2019/6/1940晚期:多伴有各种条件性感染和恶性肿瘤及多脏器损害,也可有消耗综合征和痴呆
    • 41. 2019/6/19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41艾滋病晚期症状
    • 4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43. 受艾滋病危害的家庭
    • 44. 实验室检查疾病监测与诊断 (抗体、抗原抗体、蛋白酶印记(wb)、核酸) 新生儿感染HIV的早期诊断(HIV RNA和P24) 疾病进程判断(CD4) 疾病疗效监测 (病毒载量) 药物耐药监测 科研
    • 45. 诊断与报告原则: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艾滋病感染者(HIV): 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 或实验室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艾滋病(AIDS): 1、 HIV抗体阳性+CD4+TD<200可诊断 2、流行病学+HIV抗体阳性+下列症状或表现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1个月以上,体温高于38°C。 (2)慢性腹泻1个月以上,次数>3次/日。 (3)6个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袋装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 (7)反复发作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肺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站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 46. 治 疗(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治疗、抑制病毒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疾病的罹患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二)免疫治疗 IL+抗病毒药物 (三)并发症治疗 (四)预防性治疗 SMZCO (CD4+TD<200) (五)对症支持
    • 47. 2019/6/1947 性接触男性—男性 1% 男性—女性 0.05-0.15% 女性—男性 0.03%-0.09% 预防措施ABC 性道德教育 安全套 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 48. 2019/6/1948 血液传播毒品静脉注射/共用注射器 职业暴露 输注血制品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预防措施 远离毒品(美沙酮替代疗法)、清洁针具交换 不接受未经检测合格的血液、血制品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不共用牙刷和剃须刀等
    • 49. 49 母婴传播宫内 产程 母乳喂养12%23%65%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产妇抗病毒治疗 产科干预 非母乳喂养
    • 50. 50艾滋病的传播条件 HIV 传播基本条件(评估行为风险的依据) 排出—病毒必须从感染者/病人身体内排出 存活—排出的病毒能够存活 足量—必须有足量的能引起感染的病毒 进入—病毒能经破损皮肤/粘膜进入其他人体内
    • 51. 5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3,母婴传播:HIV阳性母亲怀孕或生产过程中经胎盘、分娩或哺乳传播2,经性传播:男男或男女间无保护的肛交、阴交或口交等1,经血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不安全的输血、器官移植、未充分消毒的美容、牙科、穿刺医疗、被污染的针头或器具意外刺扎伤等
    • 52. 52生活中不会传播艾滋病的行为有哪些?3,其他如蚊虫叮咬、咳嗽、打喷嚏2,一般生活接触(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接吻,游泳;共用马桶、浴盆、衣服、被褥、钞票等)1,共同劳动工作、共用办公用品、学习用具、农具等不会传染。
    • 53. 53蚊子叮咬、游泳、接吻会不会传播?蚊嘴也许有血液残留,其中艾滋病病毒量极少。 没有证据表明艾滋病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存活或繁殖。 还没有发现因蚊子传播感染艾滋病的病例。理论上:蚊子在艾滋病病人和健康人身上来回不停地吸血,要达到致病的病毒量,至少要叮咬2800多次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HIV 传播的四个基本条件: 1,排出:病毒从感染者或病人体内排出体外 2,存活:病毒在外环境中能够存活 3,进入:病毒能经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另一人体内 4,足量:有足够数量的病毒导致感染游泳不会传播艾滋病游泳时极少有体液排出,体液很快被稀释。 病毒在离开人体后极短时间内失去活性,不能水中存活,很快死亡。接吻不会传播艾滋病唾液内病毒量极其微少,不能达到足以感染的量。
    • 54. 54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外生存困难,消杀方便病毒在人体外生存能力极差,抵抗力较低,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生存数小时,且病毒在离开体外的瞬间失去传染性,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  对热敏感,不耐高温,在56℃30分钟即失去活性,国际卫生组织推荐对艾滋病病毒灭活加热100℃持续20分钟,效果较理想。 对紫外线、γ射线有较强抵抗力。 0.1%的漂白粉溶液、0.2%的次氯酸钠、0.3%的双氧水、0.5%的来苏尔、75%的酒精、35%异丙醇、50%乙醚、处理5分钟既可灭活病毒。 HIV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在外界这些病毒会很快死亡,即使在含有HIV的血液和其它体液中。 对艾滋病病毒消杀困难吗?
    • 55. 55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1.树立健康的婚姻与性观念,保持可靠或单一的性伴侣,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不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使用消毒安全的医疗器械。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不接受未消毒安全的牙科、纹身、医疗美容等服务。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7。HIV阳性妇女尽量避免怀孕或怀孕后接受“母婴阻断”。
    • 56. 56艾滋病预防控制:会正确使用安全套吗?
    • 57. 防控策略 围绕“3个90%” 抓好“四个提高”、“四个落实” “十三五”防治总体目标: 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有效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国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 58. 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要点(一)按照《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要求,督促初中及以上学校将防治艾滋病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初中阶段6课时;高中阶段4课时;中等职业学校4—6课时;普通高等学校每学年不少于1课时。 (二)将性道德、性责任、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作为教育重点,开展学校预防艾滋病和性健康的宣传教育。 (三)督促学校设立防治艾滋病固定宣传栏并公布咨询检测服务信息,在公共卫生间或宿舍张贴宣传画,高校每年开展宣传活动。 (四)督促高中以上学校组织学生观看艾滋病风险警示教育片。 (五)是以“书香校园”建设为抓手,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青少年自己抵制社会丑恶现象。
    • 5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0. (本页无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