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运输组织学第一章 绪论
    • 2. 绪 论一、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铁路运输业的特点 三、铁路货物运输生产过程 四、我国铁路科学生产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 五、《铁路行车组织》课程内容 六、技术创新与铁路现代化 七、《铁路行车组织》参考文献
    • 3. 本章内容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节 运输市场 第四节 运输管制 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4. 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沿革 二、现代交通运输系统 三、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四、运输系统的运输组织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5. 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沿革 1、交通运输的概念 交通是运输和邮电的总称。运输是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产生有目的的空间位移。邮电则是邮政和电信的总称,邮政是信件和包裹的传递,电信是语言、符号和图象的传输。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6. 2、交通运输发展沿革 原始的主要依靠人力、畜力、风力等自然力的舟、车运输阶段。 从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进入初步运输化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叶,工业化处于以机电和化工为主的发展阶段,大宗能源、原材料和主要商品的长距离运输能力已充分具备,由水运、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运输指挥和控制逐步实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7. 从20世纪7、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进入信息和后工业化社会,传统的运输业被纳入社会服务体系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以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综合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8. 交通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关系-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运输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更高的速度和更方便、可靠、舒适的服务,要求低能耗、无公害、清洁化的运输,满足小批量、“零库存”和全球生产体系的需要以降低社会的物流总成本。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9. 二、现代交通运输系统 1、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化综合系统。由运载工具、运输线路和运输经营管理系统组成。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0. 运载工具亦称活动设备,是运输对象(旅客和货物)的承载体和形成动态交通流的基本单元。 运输线路是运载工具的载体,为提高运载工具的通达性,运输线路一般呈网状布局,线路之间的交叉点形成所谓交通结点,而在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各种运输方式的结合部,多形成所谓交通枢纽。以运输线路和交通枢纽为主体,构成运输的固定设备。 运输经营管理系统则是为保证交通工具和运输通道相互配合、安全有效运行而设置的管理系统,不仅要对交通流实行及时正确的动态监测、疏导、调整和控制,而且要经济合理地整合运输资源,科学有效地组织运输生产过程,保证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运输服务。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1. 2、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实现人流、物流的经济有序的流动,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多样化的运输需求,促进人类的活动空间和经济空间的形成和拓展。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2. 实现人流、物流的经济有序的流动,是交通运输系统微观层次的基本功能。而不断地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所提出的多样化运输需求,是交通运输系统宏观层次的基本功能。而促进人类的活动空间和经济空间的形成和拓展的功能,则是从交通运输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审视交通运输系统历史作用的概括。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3. 3、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特征 从社会特征看,生产过程的运输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流通过程的运输则是社会流通领域的专业化运输。 从技术特征看,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鲜明地呈现出人流、物流、交通流和信息流四位一体的特征,交通通道和运载工具的相互作用,不可分离,固定设备、活动设备和运输组织三者综合形成运输能力。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4. 从市场特征看,是运输企业、用户、中介机构(运输代理)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运输企业提供运输服务,组织并实现运输过程;用户提出运输需求,通过需求的变化影响运输企业的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运输代理是用户与运输企业的联系媒介,通过运输代理,实现用户对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不仅获得高效方便的服务而且降低了流通成本;政府则是运输市场的监督者与管理者。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5. 从产品特征看,运输产品是人和物的空间位移,以吨公里和人公里计量。从运输过程开始到结束,运输对象(人和物)的基本属性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其空间位置。运输产品边生产、边消费,既不能存储,也不能调拨。运输生产组织和运输市场营销过程同步进行,是运输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鲜明特点。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6. 三、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1、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作用 运输设备和运载工具的发展,直接表现为运输供给能力的增长和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现代科技进步,突出表现在高速、重载、安全、信息和复杂系统规划管理最优化五个技术领域对交通运输技术进步的支持。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7. 2、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对运输多样化需求的带动,有力地促进运输需求特征的发展和演变。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速世界经济的运输化。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8. 3、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开拓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新的发展观,是以新的人文理念对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审视和扬弃,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生态等自然关系的正反历史经验的总结。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营和发展,理所当然地必须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19. 目前,交通运输现代化理论技术发展及其研究的前沿领域,在先进运输技术方面,有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和快速化,运输安全技术集成化,运输管理技术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先进的运输经营管理技术方面,有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管理和决策技术,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集装箱多式联运技术,运输集约化经营技术以及冷藏运输、危险品运输、阔大货物运输等专门化运输技术。在运输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运输的资源利用,主要是能源、土地合理利用的技术、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大气、噪声、电磁、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技术;智能交通理论和技术,清洁运输和无公害运输技术等等。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20. 四、运输系统的运输组织 1、运输组织是在运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关于运输资源进行科学、经济、合理配置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 2、运输组织属于企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范畴,是从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出发,以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的最优化,实现资源投入的最小化和产品利润的最大化。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21. 3、交通运输组织学是研究交通工具在运输网络上的流动,实现人和物的迅速、安全、经济、方便和准时运输,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的科学,是现代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理论和科学。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又具有非常浓厚的应用技术基础的色彩。 第一节 交通运输系统概述
    • 22. 一、运输过程的基本情况 二、旅客运输组织 三、货物运输组织 四、交通运输流组织 五、交通场站作业组织 六、运输流程再造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23. 一、运输过程的基本情况 交通运输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人和物的有目的的空间位移。运输活动的本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经济行为。现代社会的运输活动主要由提供运输服务的专门的运输企业来完成,运输过程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由运输用户与运输企业之间的运输商务过程和运输企业运送旅客和货物的运输生产过程。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24. 运输商务过程其实是由运输用户与运输企业之间,围绕运输服务需求和运输服务质量和价格,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进行交易并最终形成契约关系、订立运输合同的过程。 运输生产过程,则是运输企业履行上述契约要求,提供相应的运输产品和服务,将运输对象从始发地送达目的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运输企业内部,借助一定的运载工具,并综合运用相关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组织有关部门和环节的协调和配合,实现运输对象的运送过程及其相关的技术、经济和安全管理过程。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25. 运输对象由旅客和货物构成。两者的运输需求有相同的方面,即每一具体的运输需求都有其始发、终到地点构成位移需求,都有一定批量构成运输量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对运输过程的运输服务水平(例如安全性、快速性、方便性、经济性、舒适性等)的质量需求。因此都需要利用一定的运载工具和运输线路,在一定地点(港、场、站)完成一定的作业。运输生产过程由多个环节组成,都需要多部门之间的衔接和配合。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26. 但由于两者之间在性质上的区别,对运输过程的运输服务水平的质量需求有所不同。主要是,旅客运输的运输对象是人,在运输过程中接受各种运输服务过程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运输组织过程需要旅客的参与和配合;而货物运输过程中,货物的仓储、装卸和中转、货物运输载体的各种作业和运动,则主要由相关运输企业的生产活动来完成,需要运输企业对货物运输及其技术作业过程进行一系列严密、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27. 二、旅客运输组织 现代旅客运输按运输工具不同,有铁路、公路(包括城市道路)、航空和水运四种方式。按其运程不同,可分为城市旅客运输和城际旅客运输。 旅客运输服务对象的运输流程可以简单描述为: 1.旅客获得乘坐交通工具的凭证; 2.旅客从始发地港、站登乘交通工具开始运输; 3.旅客在途中运输,包括中转和换乘; 4.旅客到达目的地,离开交通工具,终止运输。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28. 客运站(港、机场)既是旅客运输的起点,又是旅客运输的终点。旅客运输的组织与管理主要是在客运站(港、机场)内完成的。因此客运站(港、机场)的工作组织是旅客运输的核心,其作业流程如图所示。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29.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售 票旅客进站安 检 旅客候车(船、机)承运行包检 票旅客上车合法提取装车保管车(船机)调配,等待卸 车车(船、机)出发车(船、机)到达保 管行包交付旅客出站旅客下车(船机)检票行包交付车(船机)调配,等待图1-1 客运站(港、机场)作业流程图
    • 30. 为组织旅客运输,运输企业需进行以下工作: ①旅客运输市场调查和旅客运输需求预测分析;了解不同旅客群体(客流)的数量、流向、流程、流时、旅行服务需求及其变化,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 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有竞争力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多样化旅客运输产品和运输服务;如各运输线路和方向的、不同行程的铁路列车、飞行航班、公路班车等; ③制定运输计划,合理运用运输技术设备、能源和人力资源;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31. ④提供方便的客票预订和发售服务、提供良好的候车(船、机)环境和旅客乘降服务,安全、快速、舒适的运载工具,旅行途中优质规范的餐饮、卫生和文娱服务,以及信息服务、各种延伸服务,以及满足旅客投诉和理赔的需求。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32. 三、货物运输组织 现代货物运输按运输工具不同,有铁路、公路(包括城市道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五种方式。除管道运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运输线路与运载工具合一的专门为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产品的运输工具外,其他四种运输方式,都共同面临复杂、繁多的货物品类和批量的安全性、完整性运输需求。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33. 货物运输生产总是围绕着发到作业、中转作业和运行作业展开的,其中发到作业和中转作业由港站计划、安排与实施;运行作业则由承运人的生产管理部门计划和安排,由司乘人员具体实施。其作业流程如图所示。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34.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运输发送送达交付托运交付托运发货人收货人运输代理仓 储理货配载发送中转到达卸载理货仓 储运输企业运输企业运输代理图1-2 货物流通与货运作业示意图
    • 35. 货运业务主要在货运港站进行,一般可分为发送作业、途中作业、到达作业。 1、发送作业。 货物在始发港站的各项货运工作称为发送作业。在货物运输前,发送人首先应向运输企业或其代理托运货物并提出货物托运单,同时它也是运输企业的承运单。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36. 车站或其代理在受理货物运单时,应确认托运的货物是否符合规定的运输条件,确认无误后根据车(船、机)次情况指定进货日期或装车日期。 对进入货场的货物,港站应按规定进行验收;检查货物品名、数量、重量是否与托运单相符,货物包装和标记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货物在装运前,必须对运输工具进行技术检查和货运检查。装货时要力求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装载能力,并防止偏载、超载、倒塌等。装载完毕,要严格检查货物的装载情况是否符合规定的技术要求,然后按规定对车辆和货舱施封。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37. 零担货物、集装箱货物在进场验收后,一般货物在装车、装船完毕后,需在运单上填记运班号或运输工具编号、货物的实装重量及货物状况等,并填制货票或出具收据。 在水路运输、民航运输中,发货人面对的往往是实际承运人的代理。港口直接面对的是实际承运人或其代理,而不是托运人。港口只负责接受租用港口的实际承运人或其代理的货物,并按他们的指令在港口交接货物。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38. 2、途中作业 货物在运送途中发生的各项作业统称为途中作业。货物在运送过程中,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或同一运输方式内部往往存在各种形式的内部交接,才能到达目的地港站交付收货人。为了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与完整,便于划清企业内部的运输责任,货物在运输途中如发生装卸、换装、保管等作业,交接时应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39. 货物在运输途中的中转作业分为两种情况: (1)货物随同运载工具中转。这种中转方式分在同一种运输方式不同工具之间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两种情况。 (2)货物通过装卸作业中转。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0. 除运输途中正常的中转作业外,运送途中货运作业还包括:货物目的地和收货人的变更作业,由于各种事故造成的途中货物换装作业以及特种货物载运工具在途中技术作业所要求的中转停留等。对运输工具进行简单的检修,补给继续运输所需的燃料、水、冰、食品及其它所需物品,也是港站对货物在运输途中所进行的作业。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1. 3、到达作业 货物在到达站发生的各项货运作业统称为到达作业,主要包括货运票据的交接、货物卸车、保管和交付等内容。 港站在接到运输工具到达及卸货内容的计划后,应进行卸载准备工作。运输工具到达港站界域外时应及时安排进港进站,并将运输工具送至卸货作业线。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2. 卸货前,港站需认真核查运输工具、集装箱和货物的状态是否完好,如发现异状或有异议,要及时会同车(船、机)运行负责人做好货运记录。卸货时,应根据货物积载图将货物准确无误地卸下,并清点货物件数和衡量货物重量,核对货物标志和货物状态,如果发现货运事故,应编制货运记录。货运记录是分析事故责任和处理事故赔偿的重要依据。卸下的货物应按方便提取的原则,合理有序地堆码。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3. 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在港站领取货物时,必须出具领货凭证(提货单、货票)或有效地证明文件(包括保函),并据此交换货物。 在发生各类货差货损事故情况下,运输企业应与收货人按照货运合同,确定理赔事宜。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4. 为组织货物运输,运输企业需进行以下工作: ①货物运输市场调查和运输需求预测分析;了解本地区物资运输的品类、数量、流向、流程、各种季节性物资运输需求,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 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有竞争力的优质货物运输产品和运输服务;如各运输线路和方向的、不同行程的铁路货运班列、公路货运班车等。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快速、方便、准时、经济。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5. ③组织货源货流,制定运输生产计划和运载工具运用计划,合理运用运输技术设备的运输能力。 ④提供货物运输信息服务,包括货物运输信息查询、货物运输动态跟踪预报、货物运输单据流转、货物运输设备运用、货物运输工作统计分析等信息和其他延伸增值服务。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6. 货物运输与旅客运输相比,其运输组织更为复杂,主要是,需要组织货源货流,并根据货源货流变化配置运输资源;需要进行载运工具的回空调拨运输,防止载运工具偏集;需要更完备可靠的信息系统为商务交易和运输过程服务;需要特别重视阔大货物、危险货物、鲜活易腐等特种货物运输条件及其运输过程的安全。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7. 现代社会货物运输已逐步融入社会物流及其管理之中,并提出“响应需求运输”和“零库存系统”的新概念,两者从不同角度指明货物运输应当完全响应需求的动态变化,提供柔性的服务,使运输供给利用与运输需求保持高度的跟随性,实现适时生产和适时运输。这是运输业纳入社会物流及其管理体系后,对运输组织创新和变革提出的新要求。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8. 四、交通运输流组织 客流与货流是以运载工具为载体,实现其有目的的位移的。运载工具在运输线路上的移动便形成交通运输流。运载工具的运输组织方式多种多样,与陆路运输相比,水路和航空的运输流是一种稀疏流,在运输线路上较少相互干扰和冲突,彼此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通常只是在运输节点(水运或航空港)及其进出邻域才需要疏导和处理交通运输流。而铁路和公路的交通运输流,则不仅在节点上,而且在线路上均呈现较强的关联性。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49. 铁路的运载基本单元是车辆,但个别车辆一般不能单独发运,须将相同去向或到站的车辆组成列车才能发运。列车运行需要严格规范其运行次序与运行速度,铁路车站便是列车的产生、消失、途中停靠和运行次序调整的地点和场所。公路或城市道路以汽车为运载基本单元,速度不同的汽车在运输线路上的跟驰和超越关系常常发生变化。 为保证运输安全、畅通和良好的运输秩序,需要对交通运输流进行疏导、调节和管理,这就是交通运输流组织。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0. 交通运输流组织的主要任务是: 1.管理、调节和控制交通运输需求,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影响和促进交通运输流的适度生成和合理分布; 2.调节控制交通运输线路上运载工具的运行速度,实现较高的线路利用率和通行能力; 3.指定或规范运载工具的运行路径,提高运载工具的运输效率; 4.调整及控制运载工具运行的相互顺序关系,保证运输安全和良好的运输秩序; 5.组织交通运输场站作业过程; 6.编制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时刻表,协调和规范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组织工作。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1. 需要指出的是,各种运输方式的组织化程度不同。所谓组织化,是指运输系统对运输流的调节、控制和管理的规模范围和质量水平。组织化程度高的交通运输方式,如航空和铁路,有比较严格的需求管理,可以对所有的交通运输流进行严密的计划管理和严格的调度指挥,因此其交通流基本上是有组织的和受控的;而组织化程度较低的交通运输方式,如公路和城市道路,由于存在大量私人交通工具,交通流量生成和分布的随机性十分明显,对交通运输流的预测和实时调控能力较弱,因此,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其交通运输流组织的重点、方法、手段和难度各不相同。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2. 五、交通场站作业组织 交通场站是旅客和货物运输的始发、终到和中转地点。其生产过程包括四个方面。 (1)生产准备过程 (2)基本生产过程 (3)辅助生产过程 (4)生产服务过程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3. 六、运输流程再造 运输流程再造是以信息社会下的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理念,为了有效地改善运输系统的绩效,对现有运输流程的重新分析、设计和改造。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4. (一)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是以流程为中心,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提倡顾客导向、组织变通、员工授权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内外环境。其特点如下: 1.“流程(Process)”观点。 2.“再造”(Reengineering)观点。 3.技术和流程紧密相关。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5. 此外,业务流程再造还有以下原则要点:(1)企业组织应以作业过程而非职能部门为中心;(2)组织扁平化,适当授权,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处;(3)控制机制建立在作业过程中;(4)信息需求一次性完整获取,建立集约信息系统;(5)创造性地使用信息,革新过程,而非简单地“改善”原有过程;(6)将各部门活动并行化,并尽量避免非顺序式运作;(7)扩大与供应商及顾客的接触,以顾客需求引导企业经营方向;(8)采用团队方式进行管理。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6. 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作用是: 1.企业贴近市场 2.减少生产成本 3.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4.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 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7. (二)集装箱与运输流程再造 集装箱运输的产生是运输业的革命。它克服了普通散件杂货运输长期以来存在的装卸及运输效率低、时间长,货损、货差严重,货运质量不高,货运手续繁杂等缺点。同时,集装箱运输使流通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是一种高效率、高效益和高质量的运输方式。它已经并将继续对货物运输流程再造产生重要影响和促进。 1.高协作的运输方式 2.适于组织多式联运 3.简化托运、制单和结算手续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8. (三)电子商务与运输流程再造 通过运输流程再造,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运输,达到“货畅其流”,有效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成本,提高运输企业的利润。而电子商务所带来的运输流程再造,则要求运输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具备新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素质。 1.信息化 2.自动化 3.智能化 4.柔性化第二节 运输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 59. 一、运输市场的概念及其构成 二、运输市场结构及特征 三、运输市场营销 第三节 运输市场
    • 60. (一)运输市场的概念 市场和商品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运输产品同样作为一种商品而存在。运输市场作为整个市场体系的一个细分类,具有一般市场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运输市场是运输产品交易的场所 2.运输市场是运输产品的流通领域 3.运输市场是运输产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4.运输市场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运输产品的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总和第三节 运输市场
    • 61. (二)运输市场的构成 运输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集合体,它由多项要素所构成。构成运输市场的要素主要包括: 1.运输需求者 2.运输供给者 3.运输中介者 4.政府第三节 运输市场
    • 62. 二、运输市场结构及特征 (一)运输市场的结构 运输市场结构是具有多重含义、多个侧面、多重规定的经济范畴,它包括空间结构、技术结构等不同内容。 运输市场的空间结构特性决定不同区域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运输业的生产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所以,运输业的组织形式反映了地理及组织方面的影响。依据地理或经济区域划分运输市场,易于观察和分析运输市场的空间结构特征。第三节 运输市场
    • 63. 综合运输体系是由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组成,每种运输方式都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运输市场的技术构成是这五种运输方式以及它们各自技术内容不断发展的体现。 一定时期的运输市场结构取决于这一时期不同的运输方式的发展,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间内运输市场结构特征不尽相同,它是影响运输市场发展与变化的重要因素。第三节 运输市场
    • 64. (二)运输市场的特征 运输市场是以商品交换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联系形式,它是运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相互联接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一般商品市场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由于运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运输市场具有一些与其他市场不同的特征。 1.运输市场具有较强的空间性和时间性 2.运输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 3.运输市场上出售的是非实物性产品 4.运输市场上存在较多的联合产品(共同产品) 5.个别市场的进入有一定的困难第三节 运输市场
    • 65. 三、运输市场营销 (一)运输市场营销的基本效用 运输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营销是一种全过程营销,全员营销,即必须通过参与运输生产全过程的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满足旅客和货主需求的服务产品来适应和引导市场需求。因此,市场营销在运输业中发挥着四种效用: 1.空间效用 2.时间效用 3.形象效用 4.形态效用第三节 运输市场
    • 66. (二)运输市场营销程序 一般来说,运输市场营销的程序为:分析市场机会,市场细分与选择目标市场,设定营销战略和策略,制定营销计划,组织、实施并控制营销活动。 1.分析市场营销机会 2.市场细分与选择目标市场 3.设定营销战略和策略 4.制定营销计划 5.组织、实施并控制营销活动第三节 运输市场
    • 67. 一、运输管制概述 二、国家运输政策及交通运输法制体系 三、我国的运输管制及交通运输法规 四、运输业的补贴第四节 运输管制
    • 68. 一、运输管制概述 经济上所谓的管制是指政府基于社会公众利益或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需要,对某一产业的企业行为所制定的规范及政府对该产业中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受管制的产业有公用事业和运输业。运输管制就是政府对运输行业的企业行为所制定的规定性,一般包括行业进入和退出管制、费率管制和安全管制等内容。第四节 运输管制
    • 69. (一)运输管制的必要性 运输也需要加以管制,原因在于: 1.公用运输业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高,具有沉没成本的特色,趋向于大规模的组织与经营,容易造成独占的现象。 2.运输业具有许多外部成本(如运输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及外部利益(如运输所导致的土地使用的增值),难以在市场体系中恰当反映。 3.运输服务具有部分公共物品的特性。 4.除了效率以外,政府还有国家安全及公众福利的考虑。 5.运输的产品多为劳务且不能存储,产品具有一致性且需要持续供应,而消费者的需求则有显著的波动。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0. (二)运输管制的目标 运输管制是根据运输经济理论与管制、管理的原则,界定运输部门各单位间相互关系及行为法则而制定特定的法规。其目的是促进运输部门之间整体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以及避免不合理优惠或毁灭性的竞争行为,以达到维护公众利益与安全的目的。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1. 运输管制的目标一般包括下列几项: 1.促进整体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为社会大众提供安全、高效、合理价格的运输服务。 3.促进国家、国际的商业发展。 4.力求运输、能源、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社会政策(如就业、土地分配等)之间的均衡发展。 5.运输业主的保障及安全。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2. (三)运输管制的措施 运输管制的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报酬率管制 2.营运比管制 3.价格管制 4.数量管制 5.服务品质管制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3. 二、国家运输政策及交通运输法制体系 (一)国家运输政策 运输政策是以国家社会利用为前提,根据当前环境需要制定的具有前瞻性、开创性、规范性和整体性的与运输有关的政策。 运输政策是制定与运输有关法规的主要依据,是运输部门营运的最高指导原则。因此,要探讨国家的运输管制法规,必须先了解该国的运输政策。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4. 由于我国的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运输不归属同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因此在运输立法的表现上并未在同一部法律中体现。对于各种运输方式,其政策法规相应的体现在专门的法律之中,例如《铁路法》对铁路,而《航空法》则对民用航空发展管理政策给予阐述。 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5. (二)交通运输法制体系 1.交通运输法的概念 交通运输法是调整交通运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交通运输关系是交通运输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包括交通运输管理关系和交通运输合同关系。交通运输管理关系是国家主管机关对交通运输业实施行政管理的一种关系;交通运输合同关系是承运人与运输使用人(主要是旅客、托运人及收货人)通过运输合同所建立的权利义务关系。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6. (1)交通运输管理法 交通运输管理法主要采用行政法律手段,调整国家主管机关与运输经营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建设规划、安全生产、设施保护、运输营业、行政监督和行政处罚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交通运输管理法在西方国家习惯称之为交通运输公法。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7. (2)交通运输合同法 交通运输合同法采用民事法律手段,调整承运人和运输使用人之间的关系,包括运输合同的设立、变更和终止,承运人和运输使用人的权利和义务,承运人责任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交通运输合同法在西方国家习惯称之为交通运输私法。 交通运输法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两方面。交通运输国内法和交通运输国际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交通运输国内法规范国内的交通运输行为,交通运输国际法规范国际间运输行为,二者之间既区别又相互渗透和补充。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8. 2.交通运输法的特点 (1)法律规范的专业性 (2)法律规范的综合性 (3)法律规范的强制性 (4)法律规范的国际性 第四节 运输管制
    • 79. 三、我国的运输管制及交通运输法规 (一)我国的运输管制 在我国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由不同部门主管,没有形成综合管理体制,对运输业的管制是通过法律和行政命令方式,由各级行政主管机关执行。目前,我国运输管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入和退出管制、费率管制、服务水准管制、补贴等。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0. 1.加入和退出管制 加入和退出管制的内容涵盖了运输企业从设立到退出行业的全过程。 对公路运输企业实现许可证制度,运输企业的开业和停业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 从事营业性水路运输,必须由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领取“水路运输许可证”和“船舶营业运输证”。 航空运输企业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规定的条件,其设立、变更和终止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关系,由国家有关法律调整。按照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的规定,凡经批准开办的航空运输企业,由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经营许可证。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1. 2.费率管制 我国对运输业的费率实行严格管制,各种运输方式的费率均有明确的运价表予以规定,运输企业被要求严格按照运价表收取运输费,并由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等行政部门及其下属机构负责监督执行。除非特别批准,运输企业不得变更运价。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2. 3.服务水准的管制 服务水准管制的内容涵盖运输业经营的技术和服务准备。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规程和规则中,对运输设备的提供、班次、时刻表、票价、运营线路等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在我国目前的服务水准管制的规定中,有关安全、运输工具、运输业从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以及运输合同条款方面的规定较多也较为详细;而对于服务的水平、次数等规定比较笼统。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3. 4.运输补贴 我国运输补贴分为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两级。中央财政补贴主要用于铁路和管道,补贴方式主要是差额式补贴,即由中央财政拨款弥补运输企业运营亏损。前几年,我国铁路就采取此种补贴方式。地方财政补贴主要用于补贴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包括地铁、公共汽车等进行补贴,补贴方式主要是差额式补贴。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4. (二)我国的交通运输法规 我国的交通法分为法律、法规和规章三个层次,包括国务院已发布的有关的行政法规和各交通运输主管机关制定的行政规章。如《海上交通安全法、《铁路法》、《海商法》、《民用航空法》、《公路管理条例》、《汽车旅客运输规则》、《汽车货物运输规则》、《航道管理条例》、《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石油、天然气管道条例》等。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5. 四、运输业的补贴 (一)运输业补贴的意义 运输系统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及人民团结等关系非常密切。在消费者负担能力、经济、社会服务政策考虑下,又不得不对运输业实施各种管制措施。其中对费率的管制,有时会使运输业主无法获得合理的利润,加上运输结构随着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变化,有些业主甚至因为这种变化而无法获得足以维持营运的应有收入,进而影响到运输服务质量的维持。因而,政府必须对运输业主采取补贴措施,促使业主增加运能、减轻成本负担及获得应有的收入。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6. 大众运输是最需要政府补贴的运输业,基于经济、环境几社会公平等考虑,世界各国大都将发展大众运输列为其运输政策之一,但大众运输在汽车普及化之后就面临严重的财务困难,而有寓意补贴的必要。 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7. (二)运输业补贴的政策目标 1.城际运输业 (1)在总体经济方面,维持低运价,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降低本国运输业的成本,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及某些政策上待开发地区的区域经济成长。 (2)在个体经济方面,改正现存市场价格的缺陷,维持及辅导运输业的生存与发展,激励其在营运上改进及技术上创新的动机与努力,以推动运输业的现代化。 (3)国防力量的培养与储存。 (4)鼓励对某些特定地区、部门以优惠价格提供服务,以达到某些政府的特定政策的目的。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8. 2.城市公共运输业 (1)运输与城市规模、结构、发展情况及城市生活品质等有密切的关系 (2)为城市地区居民提供城市生活及工作所需的移动 (3)协助穷人达到符合福利原则的所得重新分配政策目标 (4)维持及改善公共运输服务 (5)稳定或降低现有票价,改善费率结构,抑制通货膨胀,以稳定物价,协助经济及社会安定第四节 运输管制
    • 89. (6)促进公共运输系统的利用 (7)减少拥挤 (8)保持及改善环境 (9)改进城市发展质量 (10)减少公共运输系统的亏损 (11)资源的较佳利用第四节 运输管制
    • 90. (三)补贴的方式 政府对运输业的补贴可分为货币补贴及非货币笔挺两大项。 1.非货币补贴 (1)税费减免。诸如公共运输车辆设备进口关税的减免、牌照税的减免等。 (2)经营协助。诸如给予业主技术性的协助,信息的提供等。 (3)运输管制。诸如通过费率制度达到对使用者的间接补贴,高峰与非高峰间补贴,线路间的补贴等内部交叉补贴;对其他运输工具或业主的管制措施(如停车的管制)以达到协助发展公共运输的目的等。第四节 运输管制
    • 91. 2.货币补贴 货币补贴又可分为直接补贴及间接补贴两类,前者是指直接给予业主货币的补贴,后者则通过其他方式给予货币的补贴。 间接补贴是以间接方式给予业主货币的补贴,诸如公路、机场、港口等的建设费。 第四节 运输管制
    • 92. 直接补贴 第四节 运输管制
    • 93. 所谓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是指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为适应不断发展的运输需求和不断提高的运输供给,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理论和技术以及组织和管理系统的现代化。这一现代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是交通运输组织的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94. 一、创新概述 二、运输组织的技术创新 三、运输组织的体制创新 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95. 一、创新概述 (一)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创造是指新构想、新观念的产生;革新是指新观念、新构想的运用。创造是革新的前导,革新是创造的后续。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其观点是:创新是在新的体系里引入的“新的组合”,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这种组合或变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96. 1、产品创新——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2、工艺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市场创新——开辟一个新市场; 4、资源开发利用创新——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供给来源; 5、体制和管理创新——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97.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不断地创造、应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新颖的技术,代替过时的、陈旧、落后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借以达到更高目标的一切创造性活动。 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等。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98. 二、运输组织的技术创新 (一)概述 对国家而言,技术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则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技术创新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而这个活动过程就是不断从外界获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交换、传递、存储、处理、比较、分析、判断和提取的过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和经济振兴,都会带来交通运输的空前发展。表现在运输组织的技术创新主要有集装箱运输、现代物流、EDI技术等。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99. (二)集装箱运输 集装箱运输是载运工具适应货物运输标准化和发展多式联运的技术创新。集装箱运输能够大大提高装卸效率,降低货运成本,简化货运手续,有利于提高运输质量,减少货损货差。因而集装箱运输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0. 1、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概况 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开创期、成长扩展期、现代成熟期等阶段。 1830年至1856年为集装箱运输的萌芽期。 1956年至1966年为集装箱运输的开创期。 自1966年起至1980s年代末,集装箱运输进入了成长扩展期。 1980s年代末至今,国际集装箱运输进入现代成熟期。 我国集装箱运输是从1950s年代开始起步的。国际集装箱运输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是最快的。已拥有了一支现代化的集装箱船队,建成了一批集装箱专用深水泊位。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1. 2、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趋势 (1)使用大型集装箱将日益普遍 (2)集装箱船舶向大型化发展 (3)多式联运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联合经营体制将更盛行 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2. (三)现代物流 1、物流的含义 所谓物流,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存储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物流管理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处理等活动。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3. “高质量管理+优质服务+高效、快速、安全”是物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综合物流突出了服务客户,令顾客满意的宗旨,它根据后工业化社会客户个性化的要求,推出了以满足基本服务水平和特定客户要求相结合的全方位满足客户要求的战略,即以低的成本满足基本要求,而以特殊服务满足个性化要求的特定客户的需求。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4. 2、物流的发展过程 二战后,国际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活跃,原有的仅为满足运送必要货物的运输观念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于是物流进入到国际领域。 60年代开始形成了国际间的大规模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出现了大型物流工具,如20万吨的油轮,10万吨的矿石船等。 70年代前期,物流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发展,而且国际集装箱及国际集装箱船的大发展使物流服务水平获得很大提高。 70年代中、后期,国际物流的质量要求和速度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个时期在国际物流领域出现了航空物流大幅度增加的新形势,同时出现了更高水平的国际联运。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5. 80年代前、中期,国际物流着力于解决“小批量、高频度、多品种”的物流,出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方法,基本覆盖了所有物流对象,解决了所有物流对象的现代物流问题。 80年代在物流领域的另一大发展是伴随国际物流尤其是伴随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出现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 90年代以来,Internet、条码以及卫星定位体现在物流领域得到普遍应用,这些高科技的服务手段和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成为物流企业保证自身竞争力的必备法宝。 21世纪将是物流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6. (四)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 1、EDI的概念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人们对它还有不同的理解。国际数据交换协会(IDEA)给出的定义是:通过电子方式,采用约定的报文标准,从一计算机向另一计算机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就可以成为电子数据交换。该定义基本上涉及到EDI概念的要素,并概括其主要特征。它提到的“结构化数据”,实际上指出了用于交换的数据是一种可以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格式而不是非结构化的、自由文本的格式。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7. 2、EDI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强大的商业货运需求面前,由于繁杂的文件单据占用了运输公司大量的精力,整个运输业出现了效率降低、利润率下降等问题。1968年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员会TDCC提出的方案形成了当今EDI的基础。 1975年TDCC发表了第一个EDI标准,世界第一个EDI交易系统(应用于铁路提单管理系统)投入运行。 1970s后期,美国建立全国EDI标准及网络的工作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8. 1980s,为了实现使用不同标准体系的公司之间的EDI,人们研制出多种商用软件来支持多个标准,国家性的和国际性的增值网络(VAN)开始出现,也为EDI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服务。 1990s建立在开放系统互连(OSI)技术基础上的文电作业系统(MHS),其完善的应用平台为EDI提供了网络结构、信息结构、通信协议、管理域、安全服务和存储转发的支持。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09. 3、EDI的优势 EDI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因为使用EDI有着现行的纸面单证处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是: (1)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节约办公费用,提高信息处理的准确性,降低差错率。 (2)改善企业的信息管理及数据交换的水平,有助于企业实施诸如“适时管理”或“零库存管理”等全新的经营战略。 (3)确保有关票据、单证的处理安全、迅速,从而加速资金周转。 (4)提高海关、商检、卫检、动植物检疫等口岸部门的工作效率,加快货物的验放速度。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0. 三、运输组织的体制创新 (一)体制创新概述 所谓体制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体制,塑造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新的微观基础,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体制创新为技术创新的持续涌现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制度保障。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1.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产权主体单一、产权界定不明晰。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公有产权制度,企业之间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等价交换关系。由此导致国有企业产权不完整、难以界定;资产封闭凝固,无法流动;产权模糊;资产增值积累乏力等等。所以,要有效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既需要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更要下决心改革国有企业的一整套组织管理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产权制度,从根本上克服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同社会化大生产很不适应的矛盾。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2. (二)我国运输体制的发展历史 建国初期,中国学习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否认市场和市场经济,建立了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运输业也实行高度的计划管理,运输活动不受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影响。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工程,逐步摆脱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到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并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体制改革。按照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运输体制改革的实质也是要寻求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同运输方式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开始注重自身竞争能力的提高,运输企业普遍开展了市场调查与研究,加强市场营销工作。不同运输方式竞争的结果使运输市场更加活跃,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企业的各种行为更加接近市场的要求。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4. 随着运输市场的发展与完善,运输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也不断深入,各种运输方式纷纷开展了企业改制活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重组导致了运输企业的框架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运输市场的不断变化,运输企业的改革也会不断深入。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5. (三)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运输组织的一种体制创新。 1、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体制模式,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为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建立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最基本的成分,即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就是现代公司制度,即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典型的组织形式。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6. 2、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 (1)现代企业制度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是权责关系明确的企业制度 (3)现代企业制度是政企职责分开的企业制度 (4)现代企业制度是有限责任的企业制度 (5)现代企业制度是具有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的企业制度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7. 3、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即公司法人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即公司组织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即公司管理制度。 (1)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即企业法人制度。 (2)现代企业组织制度,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经理人员四大部分,在职能上分属于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 (3)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战略、领导制度、人才培训、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现代化管理方法与手段、企业文化等等。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
    • 118. (四)铁路运输体制创新的设想 我国公路、水运市场化发展步伐相对来说要更快些。而铁路体制改革则相对滞后,正面临其他运输方式强有力的冲击与挑战。铁路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应认真研究借鉴国际铁路体制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重新调整政府与铁路企业之间的关系,按照政企分开、鼓励竞争、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 1、铁路重组——运输企业制度变迁 2、“网运分离”第五节 交通运输组织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