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 育 学
    • 2.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我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3. 一、西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经验与思想积累和形成摸索阶段(萌芽时期) 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和作品中 总之,在个时期教育学的特点的: ①没有形成理论体系; ②理论抽象层次较低。
    • 4. 1.苏格拉底 (前469年—前399年)
    • 5.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产婆术”
    • 6.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正义的对话。      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罚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对吗?     欧谛德谟:不能说不对。     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如何呢?     欧谛德谟: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好吧,那就来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个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勇气,处于分崩离析之中,如果他告诉他的士兵,生力军即将来增援。他欺骗了战士们,使他们鼓起勇气,取得了胜利。这种欺骗行为如何理解呢?   
    • 7.  欧谛德谟:也算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好吃,哄他吃了,他的病因而好了,这能算欺骗吗?     欧谛德谟:也应划到正义一边。      苏格拉底:假定有人发现其朋友发了疯,因怕他自杀,就偷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      欧谛德谟:应该算是正义。      苏格拉底:你不是说不能欺骗朋友吗?      欧谛德谟:请让我把所有的话全部收回。      苏格拉底就是经常用"产婆术"的方法唤醒人们的意识,使他了解他所认为是真的东西,原来是假的;他所认为是对的,原来是错的。他以此来强调学生要主动地自己去求得知识,发现知识,时刻注意引导人形成正确的思想,得到有关道德的完善无误的概念。
    • 8. 2.柏拉图《理想国》 理想国哲学王教育
    • 9.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教育应是国家的; 所有的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教育
    • 10. 4.昆体良 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 11. (二)科学教育学时期——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1.培根 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并把它看成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1623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与其它学科并列。
    • 12. 2.夸美纽斯 历史贡献 首创性、民主性、实践性: 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取了突出性的成就。他写出了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在该书中他提出了: 1.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2.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思想。 《大教学论》被看成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从此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 13. 3.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4.洛克《教育漫话》 5.卢梭《爱弥儿》 6.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 14. (三)规范教育学时期——独立学科的成熟阶段1.康德 在哥尼斯堡大学,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康德论教育》 康德教育学的贡献:开创了哲学教育学的时代。 第一:重视教育的价值,认为人是教育的结果; 第二: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 第三:重视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完善; 第四:重视儿童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强调遵循自然的原则。
    • 15. 2.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的标志。 明确指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 创办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用以研究和实践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四)现代教育学时期——多元教育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3.实用主义教育学 4.社会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5.批判教育学 6.元教育学
    • 17. 《教育漫话》 洛克 英国教育家 《爱弥尔》 卢梭 法国教育家 《论人的理解能力和教育》 爱尔维修 法国教育家 《林哈德与葛笃德》 裴斯泰罗齐 瑞士教育家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 德国教育家 《人的教育》 福禄倍尔 德国教育家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第斯多惠 德国教育家 《教育论》 斯宾塞 英国教育家 《人是教育的对象》 乌申斯基 俄国教育家 《劝学篇》 福泽谕吉的 日本教育家 《教育诗》 马卡连柯 苏联教育家 《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 美国教育家 《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 意大利教育家西方近现代著名的教育著作
    • 18. 二、中国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 19.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论语》: 孔子(公元前55l年~前479年)
    • 20.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私人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称,还花费很大功力整理出《诗》、《书》、《礼》、《乐》、《易》、 《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他在教育上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知之” 等,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 21.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 22. 2、墨子
    • 23. 墨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中都把教育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普遍的社会教化,一种是学校教育。 墨子从“兼爱”思想出发,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 ;而要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民生幸福的“兼爱”社会,必须靠普遍的社会教化和专门的学校教育。 墨家学派以教义传道为已任,也正是旨在建功立业。通过教育,使天下的人们都懂得正义,从而自觉地献身于正义的事业,最终达到“大同”的理想社会。 “亲知”、“闻知”、“说知”
    • 24. 3.道家 “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道法自然” 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 25. 3、孟子
    • 26. 关于人性本质问题,孟子提出人性善。 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善性是天生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所固有,而不是外在影响或教育的结 果。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认为普天下的人皆有良知、良能,“圣人,与我同类”;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圣人先得我心所同然耳”。意思是说圣人只不过是先把人人都具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 借此,孟子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
    • 27. 4、《学记》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学记》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00字左右,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方法等许多方面, 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 28.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时教必有正业,退必有居学” “教学相长” “师严然后道尊”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29. (一)教育学的“西洋化时期”(20世纪初—1949年)1.取法日本阶段 王国维最早引进的是日本学者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 1906年缪文功《最新教育学教科书》,标志中国教育科学的诞生,并逐步建立起最初的基础。 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 章程》,标志着近代学制开始建立。
    • 30. 2.效仿欧美阶段 杜威思想的影响:1919-1921年杜威来华,实验主义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达到高峰,教育学内核普遍进入我国编著的教育学教材中,在教育实践界也产生了极大反响。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钱亦石编、杨复耀修订的《现代教育原理》标志着中国本土教育学理论“零”的突破。从此,中国的教育科学从移植走向创建。
    • 31. (二)教育学的中国化时期(1949—1966)旧教育学的改造: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建构新的教育学体系,是当时教育学的显著特征,这种改造不仅体现在教育学的框架上,也体现在教育学的内容上。 教育学的全面“苏化”:一是翻译了许多苏联学者的教育学著作,如凯洛夫的《教育学》;二是邀请了不少苏联专家讲授教育学;三是本国学者积极作辅导性和普及性报告;四是不断引进苏联学者教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
    • 32. 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1955年教育部提出要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教育学,1957年曹孚向苏联教育学提出了挑战和批判。 教育大革命:1957年反右使刚起步的教育学中国化探索中止,1958年教育大跃进,开始了教育大革命,使中国教育学百年出现了曲折。 教育的调整:1961年《高校60条》颁布,使教育学建设出现了转机,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内部印刷试用近50万册。
    • 33. (三)教育学的“生长”期(1977——)教育本质的讨论:1978年于光远提出了“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的观点,引发了教育本质讨论。 三个面向: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三个面向成为热点。 教育学建设:一是教材出版,1978-1990年共出版了111本教育学教材,但大同小异;二是教育学专著出版,一批教育学著作及丛书出版;三是教育学工具书资料书的出版:教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教育年鉴,教育学文集等;四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成果的出版;五是外国教育学专著及教材出版。
    • 34. 第二节 教育学的意义
    • 35. 教育学对于你的价值一、教育学将会使你具有教师的资格(基本素养) 二、教育学将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信心、信念、) 三、教育学将会给你未来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父母亲提供帮助(沉淀)
    • 36.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抢毙了。”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她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个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金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学会了修理呢。”
    • 37.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了,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 38. 两个分苹果的故事: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教育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3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3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一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信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 ,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大小小各个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红最大的那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是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 39.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大小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组,你们一人一块看谁修剪的又快又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和弟弟们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拿第一。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 40. 第二章 教育概述
    • 41.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1.是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 2.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 3.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 42. 二、“教育”概念的由来 (一)中国“教育”概念的由来 ( 二)西方“教育”概念的由来 两者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的差异
    • 43. 三、“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从此内涵上理解,广义的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是人有意识的活动;第三,教育是反映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活动。
    • 44. ( 二)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从此内涵上理解,教育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完成的多变活动;第三,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第四,学校教育是反映一定社会要求,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45. 三、教育的要素学校教育的要素 那么,究竟学校教育中的什么让你这样刻骨铭心?是那些严父慈母般诲人不倦的老师,还是那些“多愁善感”“借半块橡皮”的同窗好友?是那些课堂里的朗朗书声、野营路上滴哒号角,还是校园里悠扬的歌曲、运动场上的激烈搏击?是逃学时的种种惴惴不安,还是领奖状时的些许洋洋得意?可以说,都是!学校中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人终生难忘。也都不是!你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让你逐渐地长大,逐渐地成熟,逐渐地懂事,逐渐地回忆起母校! 这些让你长大,让你成熟,让你懂事,让你回忆的东西,就是教育学中要讲的“学校教育要素”。
    • 46. “三因素”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观念。 三者的关系
    • 47. 第二节 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及其类型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体现的是“教育能做什么”的问题。 教育功能(实然)≠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应然)
    • 48.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1.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 正向教育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教育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2.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 子系统,它通过培养人进而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构成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 49.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 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 . 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 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 . 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学校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 50. 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 51.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 52.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授人知识外在价值谋生内在价值自由人格
    • 53.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集中体现——教育的异化 四重异化:学识异化、功能异化、体质异化和心理的异化 1.教育的效率化压抑个体发展 2.教育的社会适应使教育具有保守性,不利于个体批判精神的培养 3.文化的消极面通过教育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 4.教育者的局限性对个体发展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 5.功利性的教育导向和“过度”的教育活动使个体感受不到教育的幸福
    • 54. 学生的苦难:改编《纪念刘和珍君》 “我只觉得所住的非人间,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当老师发下一大堆练习题时大声疾呼“40多张卷子(40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老师宣布考试,大家便哀叹“我正有去死(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旦卷子发下来便视死如归“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小葵《鲁迅名言新编》 南方周末 1998.10.9
    • 55. 我要武装起义 如果有一天,全国的学生进行一次新的“五四”运动,炸学校,拒考试,烧课本,本人积极参加。 记得,曾经与同学幻想过“文化大革命”年代,也许对很多成年人来说,那是地狱,可对我们来说却是天堂。无需面对那枯燥的课本和三大包学习资料。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拿枪我拿炮;轰隆一声,学校没有了!” ——袁永庆《儿歌与童谣》
    • 56. 歌词新编 “在我心中,老爸最凶,经常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在我心中,老师最凶,常常把我留到七八点钟;在我心中,老妈最凶,成天把我骂得头晕脑疼”——《真心英雄》 “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最爱你的人是我》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乌鸦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同学都说好,点燃后,快快跑,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 《水调歌头·假日》“假日几时有,无奈问青天。不知假期当中,作业有几篇,我欲一题不做,又恐校规太严,假期不胜烦。捧书坐桌前,好似在钻研?做数学,念英语,夜难眠。不应有偏,为何总是感到难?人有七情六欲,学有高低深浅,此事古难全。但愿假日多,作业能锐减。”
    • 57. 横眉冷对考试卷,眼睛直对钢笔尖;英雄不怕打零蛋,挺直胸脯交白卷。 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 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一百个同学,九十九个笨蛋;十个老师,九个土蛋;两个校长,一个杀人犯 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 黑社会,有吃有喝有地位. 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 58. 《中国青年报》有关师生关系的调查表明:有近60%的老师说自己爱自己的学生,而感到这种爱的只有5.6%。 另有47%的学生没注意到。而学生说自己爱自己的老师只有20%。
    • 59. 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一)正向功能 1.教育的人口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4.教育的政治功能 5.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功能 (二)负向功能
    • 60. 1.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对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放在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放在高等教育上? 义务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和民族素质中作用最大 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和全面性,因此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具有国家之本、民族之本和人生之本的重要地位。
    • 61. (2)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育龄人口受教育程度对于人口的数量及其质量有重要影响,尤其是育龄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在这一问题上的影响更大。育龄妇女是从生理年龄角度而确定的女性人群。妇女文化程度越高,生育水平就越低,已是各国共同的事实。 (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迁移 在经济学上,通常将产业部门划分为三大部门,在不同的条件下,人口在这三大部门的分布是不尽相同的。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或者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的情况下,劳动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部门,或是简单劳动领域。相反,劳动者就会向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流动。在此,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变量。通过教育,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得到改变,从而具有在社会生活中流动的可能,进而改变人口的构成。
    • 62. 2.教育的文化功能巴格莱(要素主义者): 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掌握了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所以,学校应成为传授“文化遗产”的机构,要通过学校教育使这些遗产在新生一代中再生出来,从而使社会健康的发展。 赫钦斯(永恒主义者): 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即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中心。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将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也即教育要传承经典文化,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 63. (1)传递和保存文化(延续文化的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文化(纵向、横向)选择、整理、传递、保存文化人们对文化(物质、制度、精神)理解和接受教育文化教育活跃人的思想、智慧、情感
    • 64.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虽是文化传递的手段,但又不等同于文化传递,它对文化的传播是有选择的 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 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 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教育选择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 65.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指教育按照其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批判的过程也是选择的过程,但批判还具有改造的功能,是选择功能的深化。 教育是按照教育本身的最高理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不断地对现实文化进行肯定和否定性的评价,对文化的发展进行引导,使之向着“善”的方向发展
    • 66. (5)融合文化的功能 (6)更新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教育过程本身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文化文化教育了解认识借鉴吸收
    • 67. 教育与文化繁荣通过教育传递、保存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厚” 通过教育传播、交流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博” 通过教育选择、净化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精” 通过教育创造、更新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新” 通过教育融合、转换文化,从而保证了文化的“合”
    • 68. 3.教育的经济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国1983年发表的《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指出:“若想维持和改进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尚有的一些竞争力,我们必须致力于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斯宾斯:筛选假设理论 皮奥雷、道林格: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 69. 教育的个体经济功能: 教育与劳动者的有形收入: 1987年美国不同教育水平男性的平均收入(单位:千美元/年) 教育 年 龄 年数 18~24 25~34 35~44 45~54 55~64 64以上 12 10.04 19.75 24.75 27.01 25.04 13.12 16 14.81 28.77 38.03 45.60 41.13 21.14
    • 70. 教育与劳动者的无形收入: ——子女学习的收益; ——个人情意特征的转变 ——工作环境的改善; ——家居管理方式的改变; ——医疗支出的节省; ——理财能力的改善; ——消费行为的改变 因此,受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改善劳动质量,从而提高受教育者未来取得较高收入的能力。
    • 71. 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斯特鲁米林——30% 舒尔茨——33% 丹尼森——35% 教育(1)熟练劳动力 (2)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增长
    • 72.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学校实体直接或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 刺激消费、盘活资金 学校各种设施建设 后勤社会化 教育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发展传播 发展转化 提高促进
    • 73. 4.教育的政治功能 “古之王者,建国群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 “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朱熹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清.朱舜水《劝兴》 柏拉图:《理想国》 凯兴斯坦纳:《工作学校要义》
    • 74.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政治民主民主意识教育(前提与保证)领导者、 管理者社会公民教育
    • 75. 5.教育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教育对人类处理自然的关系的意义 教育对人类社会和谐世界构建的意义
    • 7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77.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1.教育的滞后性会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2.教育的保守性会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教育的封闭性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 78. 第三节 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生物起源说 (三)心理模仿起源说 (四)劳动起源说 (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起源说
    • 79. 生物起源说
    • 80.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利托尔诺)(1831-1902)提出来的。他在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以前,教育早就已存在于动物界。他认为,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就是一种教育,像老猫教小猫抓老鼠,老虎教虎子捕猎小动物,母鸡教小鸡觅食等与人类教育后代一样,都属于教育现象。 ,人类教育只不过是在承袭动物教育形式基础上的某些改善和发展。利托尔诺还把生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动物为了自己的物种的保存与发展,出于一种自然的自发的本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幼小的动物。继利托尔诺之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等人都持这种观点。
    • 81. 心理模仿起源说 主张教育的心理模仿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1869-1947)。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不论成人愿意与否,儿童都在模仿他们。因此,依照孟禄的意见,模仿是手段,是教育过程的实质。孟禄的心理学教育起源论和利托尔诺的生物学教育起源论在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同样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把受教育者当作无法控制的对象。
    • 82.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的学说,是十月革命后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观点。他们的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同时,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明教育的起源,特别是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 83. 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起源说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深入,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对“教育起源于劳动”提出质疑。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在谈到教育起源的问题时,明确主张“教育起源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认为,教育与劳动同属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实践活动的范畴,教育对劳动不是从属关系,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改变自然物。而教育则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是人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来促进和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从活动的本质意义上说,劳动生产物,教育生产人。
    • 84. 二、教育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的附属性 2.教育的原始性 3.教育的平等性 (二)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也比较早:“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学校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2.学校教育有着显著的等级性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功用性价值 3.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并不断发展,但尚未成型
    • 85.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1.多元化的教育目的 2.普及性的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最早在德国出现 3.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4.丰富的教育内容 5.多样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 86. (三)知识社会的教育 1.教育的人性化 2.教育的现代化 3.教育的全民化 4.教育的终身化 5.教育的国际化
    • 87.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88.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马克思
    • 89. 对教育为什么的探索是思考也就是在苦苦追寻教育的根本目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它的教育目的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文化、民族、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烙印。 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90.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㈠ 审视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理解
    • 91. ㈠ 审视应试教育 1.应试教育的理解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束缚了教育视野、局限了思维;弱化了学生能力、导致片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加重教师与学生的教学。
    • 92. 2.应试教育的基础首先,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有文化传统的影响; 其次,应试教育也是当前生产力的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
    • 93. 再次,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 最后,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 这就是“应试教育” 批而不亡的原因。
    • 94. 以人为本 突出主体精神 面向全体 关注终身发展特点
    • 95. 首先,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全面发展的转变。 其次,是对当前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积极纠偏。 最后,它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主体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2.素质教育的存在基础
    • 96. 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 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 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
    • 97.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 98.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 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99.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 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100.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传统教育素质教育教育目的升学,应试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知识型的人创新型的人教育内容知识“五育”教学方法“三死”: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理论依据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选拔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发展学生观面向少数尖子学生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