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切入点:真假华南虎照之争与利益冲突中的公共伦理规范1983年在湖北林场发现一只幼虎之后,再也没有踪迹。直到2007年,陕西村民周正龙称拍摄到华南虎照片。
    • 2. 切入点:真假华南虎照之争与利益冲突中的公共伦理规范2007年10月3日,周正龙用胶片和数码照相机同时拍摄到两组清晰的野生华南 虎照片 随后,陕西省林业厅在没有派专员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仅对照片进行鉴 别后宣布“某某县发现野生华南虎”。并为周正龙颁发证书和两万元 奖金。 2007年10月15日,质疑之声发出 2007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种子植物分类学创新研究组首席研 究员傅德志,肯定照片造假,劝周正龙投案自首。 2007年10月26日,陕西省林业厅信息宣传中心主任为周正龙辩护,挺虎派成 立。 随之而来的是,虽然网上关于造假的消息铺天盖地,但主流媒体持肯定态度
    • 3. 切入点:真假华南虎照之争与利益冲突中的公共伦理规范2007年11月8日,青年法律学者郝劲松在向国家林业局发出行政复议申请, 要求国家林业局对陕西省林业厅的失职行为以及周正龙的造 假欺骗行为进行查处,并要求国家林业局必须委托专业机构 对照片一一鉴定。 随之,CCTV《经济信息联播》:照片是真是假,野生华南虎是否存在,都还 是个谜 2007年11月15日,“周老虎”变成“年画虎” 2007年12月19日,国家林业局要求陕西省林业厅对华南虎照片进行专业鉴定 官方立场开始发生改变 随之,《新闻30分》:国家林业局责令陕西重鉴华南虎照——强硬
    • 4. 切入点:真假华南虎照之争与利益冲突中的公共伦理规范2008年2月4日,陕西省林业厅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发出《 向社会公众的致歉信》。致歉信说,“在缺乏实体证据的情 况下,就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反映出我厅存在 着工作作风漂浮、工作纪律涣散等问题。”并称,“关于华 南虎照片的委托鉴定问题,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的要求 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将继续予以推进,一有结果我们接 受国家专业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并如实向社会公布。” 随之,新华社深夜播发有关新闻,引起网民关注 2008年6月29日,通报“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华南虎照片是用老 虎画拍摄的假虎照,周正龙被逮捕,撤销原决定和奖励,对 13名相关公务人员进行处理。
    • 5. 切入点:真假华南虎照之争与利益冲突中的公共伦理规范反思: 1、角色冲突致使私利置于公共利益至上 第一、挺虎派代言人的内部角色和外部角色的冲突 第二、公务员的行为应保持中立原则 第三、公务员只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某个利益群体的利益 2、目的的正义性能否证明手段的正义性:全社会关注华南虎和政府公信力的减弱孰重孰轻? 3、主流媒体的职业定位:依附权威还是独立探究真相 第一、不愿意扮演质疑政府从而成为打击政府公信力的操盘手 第二、不愿意放弃媒体自身的使命
    • 6. 切入点:真假华南虎照之争与利益冲突中的公共伦理规范4、尊重网络话语权,构建公正法制的平台 第一、虎照真伪之争 第二、公众知情权与监督权的意义之争 第三、社会成员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网络讨论从情绪化的辩驳走向理性的指正,从虚拟空间回到社会现实。
    • 7. 民主原则 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 公正原则 效率原则 功利原则
    • 8.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一、民主的含义 (一)政治学范畴的民主含义 1、民主是一种政治思想范式和文化精神,反映了人们的政治理 想和文化意识取向,具有信仰的意义。——目标 古代:朦胧的,但孕育出雅典城邦民主制 近代:完善的理性精神,具有与科学真理一样的权威性 民主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而是根源于世俗社会的和直接以世俗社会的政治生活为对象的精神超越。
    • 9.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2、民主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一种肯定所有社会公民享有 同等的权利参与和管理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体制。——手段 由谁统治?——通过建立一个最高的权力实体来协调利益冲 突和缓解矛盾,形成一个公共权力的领域——这种权力由谁掌管 如何运行?现实中:由少数人掌管 实质上:应由多数人进行统治和管理,或在多数人同意 和委托、监督和制约之下的少数人从事管理的社会运 行机制
    • 10.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想和世俗信仰,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在现实的政治操作中则是保障公共权力的公共性质的手段。
    • 11.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二)超政治学疆域的民主含义 工作方法 思想方法 组织生活原则
    • 12.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注:民主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严重反差 理论上:民主是一种理性的应然 实践上:民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原因:①形式的民主并不等于内容的民主 ②法律确定的民主也不等于现实的民主 ③作为管理的对象渴望参与管理和决策的制定 作为管理者却将上述做法看作是对管理行为的妨碍 解决方法:将民主内化为人的心理定势,变成一种道德力量
    • 13.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二、民主的基础和功能 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一)民主的基础 1、客观基础:市场经济和商品交换行为 进入经济活动的人有自主的权利——平等的资格——有权处 置自己的产品——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民主精神(自由平等意 识) 2、主观基础:思想、观念、意识、意志 第一、公众的民主理想和民主意识 第二、行政人员自觉的民主意识
    • 14.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二)民主的功能 1、激励机制 2、凝聚机制 3、防错和纠错机制 4、监督机制 5、宣泄机制 6、自我实现的机制 7、防止行政人员的腐化、异化、惰性化
    • 15.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三、民主原则的实践 公共管理体系是政治社会与非政治社会的交叉和重叠,部分 公共管理活动是政治活动,部分则是非政治活动。公共管理体系 肩挑着国家与社会两极,是联结国家与社会的桥梁。 以政府形式出现时,是国家的一部分,是国家政权执行机构 以为谋求满足公共需求时,又面对国家而代表社会
    • 16.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1、民主的伦理化 专制制度下,统治者的个人人格(或善或恶)直接决定着施 政状况。 民主制度下,可以主动选择公务员的人格(遴选出有德之人 并给予充分自由的行政空间) 问题:迄今为止的民主实践都把个人人格掩藏在制度和法 律的阴影中了。 原因:民主制度的设计者缺乏对人性善的肯定,而是在人 性恶的前提下谋求外在的、客观的保障。 解决:民主制度伴以健全的法制体系是必要的,但不能因 此否定伦理因素的作用。只有当民主成为行政人员 的自觉操守,民主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17.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2、民主的出发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一、一切涉入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的政治权利都应得到尊重 第二、行政人员由于社会分工而被定为在行政管理者的位置 上,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对的,作为被管理者的公众有权参 与和监督行政管理 第三、行政管理活动程序化和公开化,是公众参与和监督的 必要条件 第四、作为社会公仆,排除行政职位的等级和行政经验的资 历偏见,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包容兼蓄是科学的态度和作风公众的重要性!!
    • 18. 首要原则——民主原则实现民主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会有发挥、表露和完善自己特殊才能的机会,这一结果又将进一步确立起民主的家价值观。民主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把外在要求、外在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规定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在积极地导向不断运动发展着的伦理目标。
    • 19.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一、公正的含义 源自古希腊文orthos,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 公平 正义 平等 1、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一个从个人伦理到制度伦理的扩展 过程。
    • 20.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孔子: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贾谊:兼覆无私谓之公,方直不典谓之正。亚里士多德公正是一种个人的正直美德,是一种人由之做出事情来的品质。 “守法的人和均等的人是公正的,因而,合法和均等当然是公正的,违法和不均等是不公正的。” “公正和法律的规定,对于个别的行为者来说,每一条都是普遍的,因为所行的事为数众多,但那些规定的每一条都是单一的,从而是普遍的。”公正已经包含有社会基本制度安排的公平合理性。 分配的公正:表现在荣誉、财物以及合法公民人人有份的东西的 分配中。因为在这类东西中,人们相互间存在着不 均和均等的问题。 矫正性公正:提供交往中是非标准,通过惩罚或剥夺使得利和失 均等。
    • 21.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整个德行。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部分,而是整个邪恶。公正和公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两者都是善,但公平比公正更有力,因为公平虽然是公正,但并不是法律上的公正,而是对法律的纠正。
    • 22.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2、公正所内涵的制度安排的公平合理的伦理意蕴日趋突出 美国圣母大学经济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经济伦理学大辞典》:公正一是被理解为美德,被理解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当行为(使人人有其物),另一方面也被理解为制度性标准,应该据此对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和社会机构进行基本评价。即使为现实与保持公正的社会关系而需要个人的公正,被理解为制度性评价标准并表现在社会公正特定原则中的公正仍具有系统上的优先性。而从哲学上看,公正问题首先在于证实和证明社会正义的制度性原则。从这些原则中,社会公正、交换与分配公正的理念获得了其内容。
    • 23.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二、公正的基础与条件 1、社会公正最重要的是制度公正 制度公正是指以权利和义务关系为核心的人们相互关系的合 理状态。它既是一种现实秩序,又是一种理想或是社会意识。 在人类文明得到相当发展的今天,公民间在平等的基本自由权利基础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统一,是制度公正的基本内容。应当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来直接规定制度公正,它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本自由基础之上。否则,制度就有可能在公正之名下合理地侵犯一些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 24.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万俊人《道德之维》:公正或正义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其基本特征是社会道义论的,而非个人目的论或权利论的。在社会伦理和经济伦理的范围内,公正的基本含义首先是指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分配和安排,或者更一般地说,是社会基本价值或首要善的分配和安排。这其中当然包括对作为基本权利之一的机会均等的社会安排和公平分配,但绝不是全部。问题的关键似乎不在于公正能不能关注分配问题、甚至是收入的分配问题,而是以何种方式,根据何种原则来考量分配问题。把公正理解为对收入结果的平均分配当然不当,但如果把公正理解为依据某种正当合理的道德原则所实现的正义安排或调解,就可以达到恰当的公正理解了。
    • 25.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制度公正最终要落实到利益分配的公正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公正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形式同时并存的初次分配 第二、以防止社会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利益再分配 注:差补原则:对那些因自然的、历史的、偶然的因素而造成的 天赋资质或条件基础较差的社会成员,给予特殊 的照顾,以排除他们事实上所处的不平等的起点 和障碍,创造出一种社会的平等。
    • 26.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注: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由经济、政治、伦理等的互动而产生的公正和平 等,是由经济平等和其所决定的政治、社会伦理关系的总和。 从经济上讲,生产力的解放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来追求 自身的利益,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自身的幸福 从政治上讲,每个人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权利,而不 是在特权的高压下生活 从伦理上讲,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而发展生产的 手段不再是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
    • 27.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公正是行为的平等交换 个体人际行为的关系 仁慈——利害不等额交换(善)——较高的道德境界 公正——利害的等额交换——道德底线(受法律保护) 不公正——利害的不等额交换(恶)——违背道德亚里士多德:在各种德性中,人们认为公正是最重要的。罗尔斯: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公开的正义观,正是它构成了一个组织良好的人类联合体的基本条件。斯密: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 28.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2、社会公正就是正义 柏拉图: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 职务 亚里士多德:相等的人就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 乌尔庇安:正义乃是使每一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永恒不变的 意志 阿奎那:正义是一种习惯,依据这种习惯,一个人以一种永恒不 变的意愿使每个人获得应得的东西 布伦纳:一种态度、一种制度、一部法律、一种关系,只要能使 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那么它就是正义的 罗尔斯:在某些制度中,当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没有在个人 之间做出任何任意的区分时,当规范使各种对社会生活 利益的冲突要求有一恰当的平衡时,这些制度就是正义
    • 29.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 社会正义或公正就是社会分配的原则及其结果使社会中的任 何一个人各得其所应得 在做什么?分配各种基本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社会地位和荣誉、 经济利益和收入 谁在做?社会、国家、有权威的组织、制度,即公共组织和公共 制度 对谁做?一个国家内的所有公民或者一个社会内的所有成员
    • 30.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权利和义务 权利是被权力(社会管理者所拥有)所保护的必须应该的索 取,即权利主体必当从义务主体那里得到的利益,即所谓有效的 利益、有资格得到的利益。 义务是被权力所保护的必须且应该的贡献,即义务主体必须 付给权利主义的利益。
    • 31.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贡献 必须而非应该的(如我被非法强迫劳动)——不应受权力保障,不是我的义务 应该而非必须的(如慷慨解囊帮助别人)——不应受权力保障,不是我的义务 必须而且应该的(如纳税、赡养父母)——应该受权力保障,是我的义务 索取 必须而非应该的(如强制别人)——不应为权力所保障,不是我的权利 应该而非必须的(如接受馈赠)——不应为权力所保障,不是我的权利 应该而且必须的(如获得养育)——应该受权力所保障,是我的权利
    • 32.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根据权利和义务自身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基本的权利义务与非基本的权利义务 基本权利:最低的权利——生存权、人身安全权、政治自由权、言论自由权、竞争非 基本权利的机会权等 非基本权利:比较高级的权利——发财致富权、人身特殊保安权、当官致贵权、成名 成家全,竞争非基本权利的结果权 基本义务:人人都要履行,保障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最低的、起码的义务 非基本义务:人们履行的比较高级、比较重要的义务
    • 33.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问题一:穿衣吃饭是人们受权力保障的“经济方面的索取”,及经济权利。那么是吃 饱穿暖,维持生计重要,还是吃鱼啖肉、穿皮带裘,活的有滋有味、精彩靓 丽重要? 问题二:参与国家活动是受权利保护的“政治方面的索取”,即政治权利。那么,是 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本,还是能够担当某种官职更为根本? 问题三:表达意愿、抒发情怀是受权力保障的“思想方面的索取”,即思想权利。那 么,是保证让我们的声音能被别人听见重要,还是保证我们能够到市电台、 省电台或中央台亮相重要?
    • 34.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必然的关系:一个人的权利与他人的义务必然相关 应然的关系:一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应该等于他所负有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则罗尔斯:离开制度的正义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那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即使本人真的相信和努力尊奉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好牧师而已。
    • 35.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3、社会公平原则 一般原则 第一、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给予每个人最基本的贡献的完 全平等,那么其所得也应该完全平等 第二、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因为每个人的具体的贡献是 不平等的,所以应该享有相应的不平等的非基本权利。 亚里士多德:平等有两种,数目上的平等与以价值或才德而定的平等。我所说的数目上的平等是指在数量或大小方面与人相同或相等;依据价值或才德的平等则指在比例上的平等。罗尔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因为强者比弱者较多地利用了社会合作的公共资源。
    • 36.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我国政府应在社会公平方面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机会平等:不管人们在哪个地区和初始地位如何,都应拥有享受 社会发展成果的平等机会 社会救助:不仅是一种社会公平的公益行为,也是一项有经济效 益的人力投资,增加未来的生产力 共同发展:中国各地区发展条件差异很大,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互补性,正确的选择是 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以实现共同富裕
    • 37.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具体原则 第一、政治平等原则 每个人,不论他的具体政治贡献如何,都应该完全平等地享有政治自由。亦即完 全平等地共同执掌国家最高权力,从而完全平等地共同决定国家的政治命运。 每个人又因其具体政治贡献(才德)的不平等而应该担任不平等的政治职务,从 而使人们之间,所担任的政治职务与他们的政治贡献的比例完全平等。 政治自由权利优先于政治服务。政治职务需获得选民的广泛认可。 第二、经济平等原则 按需分配是基本经济权利,经济人权的完全平等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则是非基本经济权利、非人权经济权利的比例平等分配原则 按需分配优先于按劳分配(人权优先)
    • 38.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第三、机会平等原则 竞争权利的机会平等与发展潜能的机会平等:前者是获得职务和地位、权力和财 富的机会平等(平等进入),所以是形式的、表层的机会平等;后者是竞争非基本权 利的手段的机会平等,主要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以便发展才德、做出贡献),属于 平等起点,所以是实质的,深层的机会平等。 非社会提供的机会平等与社会提供的机会平等:前者包括家庭、天资、运气提供 的机会 萨缪尔森:人生的赛跑乃是一场世代相沿的无休止的接力赛。每个人的起点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并非不公,因为他们最初的祖先们的起点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诺齐克的富翁家的游泳池布坎南的耕种家庭农田的农民
    • 39. 价值标准——公正原则罗尔斯:社会要给每一个人提供竞争非基本权利的均等机会,同时也要向人们提供培育竞争能力的均等机会,这是全社会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后者的实现涉及对由家庭、天赋和运气等非社会所提供的不平等机会的问题。由于幸运而获得的个人权利,无论如何不平等,他人都无权干涉;但幸运者利用较多机会所创获的较多权利,却因较多地利用了共同资源“社会合作”,而应补偿给机会较少者以相应权利。这就是机会平等原则。
    • 40. 公共伦理的时代要求——效率原则一、效率的含义 效率一词最早出现在拉丁文中,指有效的因素 19世纪末,引申到了机械工程方面 20世纪初,用于经济、商业、政府工作部门等领域 1、效率: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 一种机械在工作时输出能量与输入能量的比值 资源投入与生产产出的比率 2、公共管理效率:圆满完成行政机关或公共管理机关的使命与 任务以及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投入的工作量 与获得的工作效果之比。怀特:公共行政的目的,就是在官员和雇员的处置下,对各种资源加以最有效能的利用,使公共计划得以最迅速、最经济、最圆满的完成。古利克:行政科学中,无论是公或私,基本的善就是效率
    • 41. 公共伦理的时代要求——效率原则 决策层次——组织效率——信息收集和反馈的科学合理决策 管理层次——管理效率——综合协调和管理水平 执行层次——机械效率——办事人员的能力 公共管理效率 行政管理过程中良好的工作状态、有序性和高速性 政府管理的结果
    • 42. 公共伦理的时代要求——效率原则3、影响效率的因素 第一、活动能力:效率的高低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第二、活动工具:效率——活动工具——科学技术 第三、人的活动方式:分工和协作 第四、活动努力: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政策的合理性:汉初的休养生息、唐朝的贞观之治、奴隶 和封建社会的世袭制 第六、管理的公平性:激励功能(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与合力功 能(向心力)
    • 43. 公共伦理的时代要求——效率原则二、效率与公平 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公正+效率 布坎南《伦理学、效率与市场》:如果一个经济体系由于无效率和生产不足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或不能实现人的潜能,维护它就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道德。
    • 44. 公共伦理的时代要求——效率原则1、伦理精神是效率的重要源泉——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证 厉以宁:效率是不是仅有一个基础,即物质基础呢?是不是只要具有效率的物质基础,效率就必定增长呢?单有效率的物质基础是不足以说明效率增减的原因的。我们必须讨论效率的另一个基础,即道德基础。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由人使用,技术条件的发挥同人的素质有关,也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关。即以作为效率的物质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作者来说,这些工作者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人。他们有思想,有主张,有感情,也有目标。对待生活们,他们可能持这种或那种态度;对待工作,他们可能热情,也可能冷漠。加之,他们一个个都不是孤立的人,他们同其他人交往,构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协调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一切成为效率的另一个基础,可以称之为效率的道德基础。生产运动的三大原则(雇佣的稳定和扩大、劳资的合作与协商、成果的公正分配)都被归结为公平问题。
    • 45. 公共伦理的时代要求——效率原则2、坚持以公平为中心,提高效率为手段 在改革初期,收入分配的改革要排除的主要障碍就是“平均主义”的倾向。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指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是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 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的分配 政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中被概括为“兼顾效率和公平”。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被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在重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同时,进一步提出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 46. 公共伦理的时代要求——效率原则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 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切实采取有利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 分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2005年中共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 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第一次系统提出要对 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 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 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 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47.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一、人性与功利 在公共管理活动中,无非是公共组织对稀缺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也就是对利益进 行分配,而利益的公正分配要符合人的本质属性,只有在满足人性的需求的底线的基 础上,才能谈公正性、效率性、合理性。 (一)人性假设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孟子: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仁、义、礼、智之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 乱,乱则穷。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 48.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麦格雷戈《企业中人的方面》 X理论:经济人的角色——多数人生性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毫无责任心,工作的目的 只在于实现基本的物质需要,他们期望别人领导和指挥,人成为被管理的工具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的角色——好逸恶劳并非人的天性,工作可以是人的自我实现的 一种方式,劳动报酬、工作环境等可能影响人的积极性、改善工作环境、激发 人的创造性,是可以实现管理目标的 Z理论:社会人的角色——强调生产率与信任、微妙性、亲密性密切相关,是一种伦理 人设计和人道化管理模式 共同特征:立足于企业管理的客观需要回答管理何以必须、何以实现的问题,归结到 管理的伦理思考,设计伦理学的人性问题只要设定先天的人性,就难以摆脱理论和实践的恶性矛盾
    • 49.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二)科学的人性论——管理理论的基础 1、科学的人性论应立足于历史的分析 生物性——体性——生存需要 社会属性——德性——发展需要 思维属性——才性——享受需要 2、科学的人性论应立足于社会关系分析: 组织的构成为人 组织的运行在与管理 管理的好坏与人相关人性就是人在社会关系的活动中所获得的规定性,是由社会关系发展的需要而受具体的社会关系制约、化育而形成的人的属性。为什么人的利益和为什么样的利益而奋斗 其一、如何实现社会利益?其二,如何实现个人利益?
    • 50.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 二、功利原则 功利的含义是好处、利益,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说 1、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争 墨子:·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是谓天德。故凡 从事此者,圣知也,仁义也,忠惠也,慈孝也,是故聚敛天下之善 名而加之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兼相爱,交相利
    • 51.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 孔子:见利思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存义去利 何必曰利 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宋明:存天理,灭人欲 明末清初:主张功利道德,反对不言功利的传统道德
    • 52.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2、西方的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产生于英国,它是伴随英国18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由 小工业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发展的产业革命而生 产并成熟的。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 第一、基本观点 最大幸福原则 效果原则 共同幸福原则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 53.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 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功利不同于私利和利己: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需求的合理性,强调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互相协调,重视行为的实际效果。
    • 54.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第二、功利主义的流派情境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在此时此刻这个情境下,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全体快乐值。比如善意的谎言、为保守国家机密而说谎等。普遍功利主义重视的是“若每个人都按照我现在遵守的道德律作出行为,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规则功利主义认为若每个人都永远遵守同一套道德规范,就能产生最大快乐值。比如遵守交通规则,
    • 55.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第三、边沁的观点 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不仅私人行为受这一原理支配,政府的一切措施也要据此行事。按照边沁的看法,社会是由各个人构成的团体,其中每个人可以看作是组成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的总和。社会的幸福是以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来衡量的。如果增加社会的利益即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的倾向比减少的倾向大,这就适合于功利原理。边沁把功利原理应用于经济学,各种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恰当与否以功利原理作为权衡标准。②自利选择原理。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每个人自己知道最清楚,所以什么是幸福也是各个人所知道的。各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同时,各个人追求一己的最大幸福,是具有理性的一切人的目的。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自利的选择占着支配地位。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 56.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 第四、密尔的观点 认为人类有为别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福利的能力,如果是不能增加幸福总量、或没有增加幸福总量的倾向的牺牲,不过是白费。他强调功利主义在行为上的标准的幸福,并非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与此有关系的一切人的幸福。当你待人就象你期待他人待你一样和爱你的邻人就象爱你自己一样,那么,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就达到理想完成的地步。
    • 57.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第五、穆勒的《功利主义》 我清楚,有一种倾向认为,一个人若在道德义务中找到了先验事实即属于“事物本身”范畴的客观实体,那么他往往比那些相信道德义务完全是主观性的、只存在于人类意识之中的人更顺从于道德义务。然而,无论一个人在“实体论”这点上持何种立场,真正使他受到驱使的力量无疑是他自身的主观情感,并且驱使力量的大小无疑由情感程度来决定。没有人相信义务为客观实体胜过相信上帝是客观实体。而即便是对上帝的信仰,除去对实际奖惩的期望,也唯有通过相应的主观宗教情感才能作用于行为。约束力,只要是公正的,就必然始终存在于人类的心灵之中,而先验派伦理学家的观点无非是认为约束力只有被相信扎根于心灵之后才存在其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扪心自问,是什么在约束我?是什么被称为“我的良心”?那么答案只有一个:我内心的某种情感。于是他便可能得出结论:情感消失时,义务也随之消失了。当他觉得这种情感给他带来了不利,他或许就开始忽略它,然后想方设法除去它。然而,这样的危险难道仅限于功利主义道德么?那种认为道德义务能够栖息于心灵之外的观点是否就能使道德义务感变得不可撼动?至少到目前为止,事实是否定的,所有道德学家都承认这一点,并且为普遍的心灵麻木感到扼腕痛惜,因为那会使良心受到压抑甚至窒息。“我需要听从我的良心吗?”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功利论者们在扪心自问,许多从未听说过功利原理的人也常常会发出如此的疑问。而那些缺乏基于良心之上情感的人是不可能问这个问题的,如果说他们对此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也不是因为他们信奉先验论,而是因为外在的约束力。
    • 58.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 对于义务感究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本书没有必要在这里下定论。倘若义务感是先天性的,那么它天生依附于何种目标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当下这种学说在哲学上的支持者们同意人直觉感知的是道德的原理而非细节。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真有什么天生的东西,那么我实在看不出有任何理由来反对义务感天生关注的是他人的喜怒哀乐这一思想。如果说有什么道德原理凭人的直觉就知道是义不容辞的,那么我说这样的原理必定是促进普遍幸福。倘若事实如此,那么直觉派伦理与功利主义就是一致的,相互之间无须再争论不休。
    • 59.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3、在我国要提倡功利原则的原因 从经济形式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是一种效益经济,市场经济作 为现代社会配置资源的最佳手段,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提高社 会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从公共伦理道德上说,功利原则能够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及管理效益
    • 60.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4、功利原则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 第一、功利原则所肯定的个人利益和需求合理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 以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古代社会,以义节欲 现代社会,以社会湮灭个人 第二、功利原则注重行为的实际效果,把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或与其 效果作为最高道德目标,这对于合理地评价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的行为具有 积极意义。 功利原则虽然克服空谈,但也要克服其只注重实际效果,不管目的和动 因的局限。应把动机、目的和行为效果结合起来。 第三、功利主义关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有助于弥补市场 经济的局限性(克服经济行为中从个人利益出发的现实)
    • 61. 公共伦理的人性选择——功利原则 马克思:功利原则能够以一定的社会事实为依据,去说明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这至少是一个优点 毛泽东: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
    • 62. 公共伦理的四种原则民主公正效率功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