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登革热诊断标准(2018版)解读 传防科—XX
    • 2.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五、治疗
    • 3. 一 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作势。描写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步态好像装腔作势的样子。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 4. 二 流行病学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 5. 二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是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传播。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 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东南亚多为埃及伊蚊。
    • 6. 二 流行病学易感性与免疫力: 1、 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以青壮年为主; 2、老疫区或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多;无性别差异及种族差异; 3、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则可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4、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与患者日常接触不会被传染。
    • 7. 三、临床表现临床分型: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临床可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类型。
    • 8. 三、临床表现临床分期: 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 9. 三、临床表现(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眼球后(眼眶) 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即“三痛征”;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 10. 三、临床表现(一)急性发热期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 11. 束臂试验又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在前臂屈侧肘弯下4 cm处画一直径5 cm的圆圈,用血压计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然后使血压保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持续8 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时,计数圆圈内皮肤新的出血点数目。出血点超过10个为束臂试验阳性。
    • 12. 三、临床表现(二)极期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天~第8天。 部分患者持续高热,或热退后病情加重,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极期可因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球结膜水肿,四肢非凹陷型水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胆囊壁增厚、低蛋白血症等血浆渗漏表现,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等表现。少数患者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包括皮肤瘀斑、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 13. 三、临床表现(三)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 14. 三、临床表现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a) 老人、婴幼儿和孕妇; b) 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哮喘、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者; c) 伴有免疫缺陷病者。
    • 15. 三、临床表现早期识别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具体指征如下: a) 退热后病情恶化; b) 严重腹部疼痛; c) 持续呕吐; d) 昏睡或烦躁不安; e) 明显出血倾向(黏膜出血或皮肤瘀斑等); f) 血小板计数<50×109/L; g) 白蛋白<35g/L。
    • 1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登革热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14d内,曾经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曾出现过登革热病例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高热、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 血小板下降至10×109/L以下; 血清学检查:IgM可早期诊断,IgG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 病原学检查
    • 1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表现。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 1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d内,曾经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场所或工作场所周围1个月内曾出现过登革热病例),登革热临床表现,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 1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发病5d 内的登革病毒 NS1 抗原检测阳性。
    • 2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登革病毒恢复期 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及以上增长或阳转;从急性期病人血液、脑脊液或组织等中分离到登革病毒;应用 RT-PCR 检出登革病毒核酸。
    • 2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1.严重出血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2.休克; 3.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肝脏损伤(ALT和/或AST>1000IU/L)、ARDS、急性心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脑炎、脑膜脑炎)等。
    • 2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发热伴出血: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鉴别; 发热伴皮疹: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 有脑病表现: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 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 23. 五、治疗(一)、一般治疗及隔离 1、急性期卧床休息 2、监测神志、生命体征、尿量,血小板,红细胞比容等。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一般起病后7天)。
    • 24. 五、治疗(二)、对症治疗 高热时用物理降温 对于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
    • 25. 五、治疗(三)、抗病毒治疗: 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0.5-1.0加5%GS 50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
    • 26. 六、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预后良好。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 27. 七、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病程超过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
    • 28. 八、出院标准   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 29. 谢谢THANK YOU 0793-8118436srcdccfk@126.comhttp://www.srcd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