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 2. 一般题型1、赏析画线段的句子 2、下列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 3. 一看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二看词语(动词、形容词、叠词……) 三看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 四看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或者社会环境描写) 五看句式特点(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祈使句、设问句、感叹句、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排比句、命令句。)
    • 4. 六 看语言特色(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诗歌的语言特点含蓄精炼、平淡质朴。小说的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
    • 5. 从修辞角度赏析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作用
    • 6.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事物)的……,表达了(人物)……的感情。夸张:运用看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 (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表现了……的特征,给人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烘托……的气氛,增强感染力。对偶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节奏感强,
    • 7. 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富有感染力。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加强语气,表达了强烈的……之情,或者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 8. 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模式: 运用了……修辞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情感(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 9. 从重点词语的角度答题模式 : 解释词语本来的意思 +词语在文章意境中的意思(对否有运用修辞手法) +整体分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例:“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表达效果。
    • 10. 1、解释词语本意,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压”为从上面用力的意思。 2、观察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压”运用了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 3、结合整段句子或者文章,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或者文章主题。从侧面描绘出敌军濒临城下的危机感,和战事的紧张气氛。 格式:“运用---修辞手法或者使用---描写,----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升华了文章主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表达效果。步骤如下:
    • 11. “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压”字的表达效果。“压”字是从上面用力的感觉,乌黑的云朵紧紧压着城墙然而城墙好像要承受不住了。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双方交战力量悬殊,守卫将军处境困难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 1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般题型: 1、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2、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或者表达效果如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欲扬先抑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 1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1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0.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1.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2.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3.  13年中考题《春满燕园》 20.请赏析第④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3分)     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知识”比作“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表达了对北大学子迫切学习的的炽热之情的赞扬。
    • 24. 14年中考题 19.文章第(5)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荷花?这些修辞方法在这里各有什么作用?(3分)19.(1)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2)作用:1)“放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像青春美丽的姑娘,有着粉粉的、淡淡的色彩和文文的、雅雅的温柔美丽的神态; 2)“婷婷”,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拥有小姑娘一样美好的身影。表达了对荷花的赞美。
    • 25. 11年中考《鹿的父亲》 22.请你体会文章第(3)段和第(16)段景物描写的妙处。(3分)
    • 26. (3)当我们散队的时候,落日已经西斜了。三月的夕阳,温和的洒在半山之间和树林的顶上。我独自走向归途,好像听到吹喇叭的声音,同时,又看到各方面的鹿群,统统越过山巅,穿过森林,甚至于抛弃了人们所给予的食粮,急速而飞奔地向那喇叭声音的方向驰去。(16)我和老人一路谈话一路前进,老人拖出他用鹿角做成的烟斗,从白须间喷出一阵阵的青烟。无数的昏鸦在树头上飞旋,夕阳向西方的山谷间沉落了,只有对面的山顶上还残着一些红色的阳光。暮霭弥漫了山野,归途中已经看不见鹿的影子;只有森林,山谷,和两个异乡人的谈话,那就是我陪伴着鹿的父亲。
    • 27. 一处景物前后不同描写形成强烈对比,先扬后抑,表面繁华难掩凄凉的心境和遭遇,揭露人不如物的畸形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