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六章 群体行为基础群体的定义 群体发展的阶段 群体互动分析 群体行为的解释 群体的外部环境 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结构 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任务 群体决策 管理人员应该建立凝聚力很强的工作群体吗? 小结和管理者的意义
    • 2. 为什么人们会加入群体安全需要 心理安全 地位需要 社会承认 自尊需要 被人 需要的自尊 情感需要 交往 和人际关系的需要 权力需要 指挥和影响他人 实现目标需要 合作才能达到某些目标
    • 3. 第一节 群体行为定义与分类群体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分。 正式群体:指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规定,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任务型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
    • 4. 第二节 群体发展的阶段前阶段阶段1形成阶段2震荡阶段3规范化阶段4 任务执行阶段5中止
    • 5. 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特点: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的约束仍予以抵制。 规范化阶段:群体成员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执行任务阶段: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中止阶段:群体开始准备解释,注意力放到收尾工作上
    • 6. 间断-平衡模型第一次会议飞越阶段1阶段2结束A(A+B)/2B工 作 绩 效时间高低
    • 7. 间断-平衡模型(续)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群体发生一次转变。 这次转变激发群体重大变革。 然后,群体活动又依惯性进行 群体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结束。
    • 8. 第三节 社会测量法:群体互动分析社会测量法是研究群体互动的工具,可用测量结果绘制社会关系图。社会关系图中的一些关键词 社交网络 簇:存在于网络内部的群体 规范性簇 自发性簇 结合体 小集团 明星:关系网最密的人 联络人 桥梁 孤立者
    • 9. 第四节 群体行为解释决定群体绩效和群体成员满意 度的主要因素: 施加于群 体的外部 条件群体成员 资源群体 结构群体 过程群体 任务绩效和 满意度
    • 10. 第五节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及群体成员资源外部环境 组织战略 权力结构 正式规范 组织资源 人员甄选过程 绩效评估和奖酬制度 组织文化 物理工作环境 群体成员资源 能力:工作技能和智力水平 人格特点:选择有合适的人格特质的人,包括:善于社交、自我依赖、独立性强
    • 11. 第六节 群体结构正式领导:部门经理、部门主管、工头等 角色 角色同一性:态度与实际角色的一致性 角色知觉:在特定环境中应作出的行为反应 角色期待:他人认为你在特定的情境下应该作出的行为反应。 角色冲突:个体所面临的多种角色期待相互矛盾
    • 12. 规范一、规范定义: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二、规范的一般类型: 1.有关群体绩效的规范 4. 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2.有关群体成员形象的规范 3.非正式的社交约定 4.与资源分配有关的规范 三、群体规范的形成 1.群体成员的明确陈述 2.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3.私人交谊
    • 13. 四、群体规范的作用:促进群体的生存 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 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 尴尬的人际关系 表达群体成员的中 心价值观,显示群 体身份的标志
    • 14. 五、从众定义: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群体标准一致的行为。 阿希实验: BXAC
    • 15. 地位地位:指别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的界定。 正式地位:群体正式给予的 非正式地位:通过教育、年龄、性别、技能、经验等特征而非正式地获得。 地位规范:地位较高的群体成员的偏离群体规范的自由 地位公平:人们期望自己的地位和报酬与投入相符。
    • 16. 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群体规模对群体整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惰化:指一个人在群体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的倾向。 集体工作时的偷懒倾向。 成员奇数的群体比成员偶数的群体更受欢迎 5 人或7人群体比其他规模的群体更有效。群体构成: 异质性群体:由不同特征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异质性群体可能冲突较多,但更可能拥有多种能力和信息,运行效率更高。 同类者构成的群体,同类者之外的群体成员离职率高。
    • 17. 第七节 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互动可能会克服社会惰化带给群体的负面影响。 协同效应: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 社会惰性是负协同效应,但群体还可能产生正协同效应。社会促进效应: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研究表明:从事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别人在场时个体操作会更快、更精确。从事复杂的常规性的任务,别人在场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 18. 第八节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优点: 信息来源广 信息的多样性 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决策过程的合法性增加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群众从众压力大 少数人控制局面 责任不清。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群体决策效果好, 个体决策效率高
    • 19. 群体决策(续一)群体思维:指群体由于从众的压力对少数人的、不寻常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群体行为的症状: 对某一种意见合理化,既使是自己反对的意见。 对怀疑共同意见的人施加压力。持不同看法的人保持沉默。 无疑议错觉,把沉默者看作是赞同。 影响群体思维的中介变量: 群体凝聚力 群体领导者的行为 与外部人员的隔离。
    • 20. 群体转移(第八节续二)群体转移: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时,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 群体决策倾向于冒险,保守的更加保守,激进的更加激进。 群体转移产生的原因: 讨论中群体成员因熟悉而变得更勇敢和大胆。 在美国文化中的冒险激励。 群体决策分散了决策责任。
    • 21. 第九节 群体决策技术改变互动群体中从众压力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脑力激荡法) 名义群体法 德尔斐法 电子会议法 效果评价(见P255) 观点数量和质量:后三种高。 社会压力:互动法最高 财务成本和决策速度:电子会议高。 潜在人际冲突和对决策的承诺:互动法高。 成就感:电子会议、名义决策、头脑风暴法高 群体凝聚力:互动法和头脑风暴法高。
    • 22. 第十节 群体凝聚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时间长则凝聚力高 加入群体的难度 难度大则凝聚力高 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女性的凝聚力高于男性 外部威胁:外部威胁增强凝聚力 以前的成功经验有积极作用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凝聚力既是高生产率的起因,又是结果。 二者的关系受群体绩效规范的影响。
    • 23.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高生产率生产率 水平中等低生产率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绩 效 规 范高低凝聚力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