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际贸易政治
    • 2. 思考题什么是贸易政治?贸易政治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什么是“内嵌式的自由主义”(embedded liberalism)?主要有哪些观点? 国际贸易体制(GATT和WTO)的发展包括几个重要的阶段,各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GATT和WTO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自由贸易”、“公平贸易”与“战略贸易”?在国际贸易政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利益以及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同流派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 3. 贸易政治如何反映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用贸易政治理论来分析中国加入WTO的努力? 案例:中美贸易争端;美日贸易争端
    • 4. 一、有关贸易的经济学理论
    • 5. 有关贸易的经济学理论: Adam Smith: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分工从事最擅长的生产,得益。(单一产品之间)英国、葡萄牙 David Ricardo: 比较优势:没有绝对优势,贸易同样有利益。1817年《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即使葡萄牙产生葡萄酒和布都比英国便宜,两国贸易葡萄牙仍然得利。
    • 6.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瑞典人)(1920-30年代)进一步论证了李嘉图的观点:提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是由在生产方面的诸要素如资本、劳工和资源的相对丰裕和缺乏(丰裕程度或匮乏程度)决定的,再次基础上开展国际分工,区分出资本密集型国家(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国家(发展中国家)。
    • 7. 对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的修正影响贸易的因素除自然禀赋外,还包括历史事件、政府政策与累积原因。 理论发展: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干中学”(learning curve?)、技术革新(innovation),规模经济等。(吉尔平,2003,228) 里昂惕夫悖论:引入“人力资本”、规模经济等概念到贸易理论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了悖论。(同上,229)(土地的因素)
    • 8. 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y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y(1940s):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解释:一国为什么存在反对、赞成自由贸易的集团(trade liberalization benefits abundantly endow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hurts poorly endowed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a state):自由贸易有利于该国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而不利于该国较稀缺的要素。(提出了一个有争议的命题:自由贸易使发展中国家得益?)中国:自由化有利于中国的工人;法国:农民反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农民赞成农产品自由贸易。
    • 9. 产业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比较优势”的有关理论解释不了。 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仍会发生,主要的原因:根据经济自由主义理论,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消费者不同的口味、更为专业化、更为复杂的生产(production of more specialized and sophisticated manufactured products)。 发达国家之间的汽车贸易。 公司内贸易:跨国公司带来的直接投资的结果,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布局:产业组织问题;价格转移问题。 到1990年代末,50%以上的美日贸易是公司内贸易。
    • 10. 战略贸易政策(现实主义)从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到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 例证:鞋子与飞机。 战略贸易政策的基本观点: (1)强调国际竞争与贸易方式是以日益增加的利润为基础的独有的专业化的结果,不是资源禀赋差异的结果;(2)技术与规模经济日益重要;(3)国家通过确立产业政策(industrial targeting),可以创造竞争优势;(4)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更倾向于人为的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arbitra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or competitive advantage)发展高科技。(5)把高收入工作岗位留在国内。例子:日本和东亚。(国家与市场: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自由主义对战略政策的批判:产业政策风险大,得益小;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Paul Krugman到底是贸易保护主义者还是自由贸易者?
    • 11. 战略贸易理论(STT)或新贸易理论构成战略贸易理论的新理论元素: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干中学、研究与开发等。 不完全竞争:寡头垄断竞争(应用不完全竞争的数学模型与博弈论模型),高科技产业出现。 规模经济决定不能容纳更多的竞争者 垄断租金 国家出于国家安全或国际竞争的需要,容忍甚至鼓励寡头垄断的存在。主要是通过帮助企业产生正的外部效应(技术),将利润从国外公司转移到国内公司。 应用的产业:计算机、半导体、信息处理、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
    • 12. 与战略贸易有关的几个理论产品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1966年,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 解释美国196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美国具有产品创新的竞争优势;美国海外投资旨在阻止或先发制人排斥国外竞争者的愿望。 观点:
    • 13. 竞争优势论竞争优势论: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 解释的现象:为什么一些国家的公司在某些特定生产部门比其他国家的公司有竞争力。 观点: (1)比较研究发现:国家经济或政治经济的国家体系的内在特点影响国内公司的环境,促进或阻碍某些产业的竞争优势的发展。这些内在特点(影响国内竞争)包括: 民族文化与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资本赫劳动力的地位 有效需求的本质 支柱产业的状况 经济的产业结构
    • 14. 观点: (2)国内竞争决定该国公司在国际的竞争力。寡头垄断公司,目标获得市场份额,不是利润最大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把科技运用于生产过程与重视质量控制来实现。 观点:(3)国家政策的差异:一国政府在帮助或阻碍公司创造竞争优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影响供求因素、新兴产业的保护政策、支持研发、帮助公司获得外国技术、专利保护等。 (见吉尔平,2003,232-233)
    • 15. 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1950:7%;1997:22%;19824-1994:贸易的增长速度是全球经济增长的2.8倍。 投资是贸易的推进器。没有投资就没有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 trade)及其伙伴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3。正如WTO的秘书长指出:“商业现在呈现出为投资而贸易,为贸易而投资的格局——贸易与投资已经越来越成为跨国贸易整个战略的一部分” (Theodore H. Cohn,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theory and practice, Longman, 2000,p.199)
    • 16. 战略贸易论、国际规则与中国的产业发展战略中国当前正在致力推行发展中国战略产业的政策:航空、航天、半导体等 按照战略贸易论,中国可以或正在采取的措施: 通过自己的技术标准 扶持自己的技术企业 国家采购 国际规则的限制 今后贸易摩擦会更多: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关摩擦会更多。
    • 17. 二、国际贸易政治的理论 内嵌式的自由主义 公共选择(利益集团)论 双层博弈论 国际机制约束论
    • 18. 内嵌式的自由主义(embedded Liberalism)“内嵌式(深嵌式)自由主义”概念由鲁杰最早提出,见Ruggie,J.International Regimen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Postwar Economic,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36 Spring),1982,p38. 主要观点:国际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把效率与更广大的价值结合在一起考虑。在全球化面前,国内弱势群体,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弱势国家最易受到打击。国家要发挥管理经济的作用。在设计国际经济体制的时候,必须兼顾国内劳工利益。国际组织要发挥协调作用,减少弱势国家的风险。
    • 19. new embedded liberalism compromiseWhat is needed instead--for the sake of America and the world--is a new embedded liberalism compromise, a new formula for combining the twin desire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tability, one that is appropriate for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in which the organ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has become globalized, and a domestic context in which past modalities of state intervention lack efficacy or legitimacy. Until that is found, what Charles Kindleberger, in his classic stud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called "transition traps," moments of discontinuity when things could go terribly wrong, lurk ahead. ( John Gerard Ruggie, Globalization and the Embedded Liberalism Compromise: The End of an Er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ocieties,Working Paper 97/1 )
    • 20. 文献: Ruggie,J.International Regimens,Transactions,and Change:Embedded Liberalism in Postwar Economic Order,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36 Spring),1982,p38. 后收入:John G. Ruggie,  "International Regimes, Transactions and Change: Embedded Liberalism in the Post-War Economic Order,"  Stephan D. Krasner ed., op.cit., pp.195-231; John G. Ruggie, Constructing the World Polity: Essays 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8), pp.1-39 Kirshner, Jonathan. 1999. “Keynes, capital mobility and the crisis of embedded liberalism.”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6(3): 313-337. John Gerard Ruggie Taking Embedded Liberalism Global: The Corporate Connection, LSE, 2002
    • 21. 公共选择(利益集团)论Bruno S. Frey: 《国际政治经济学》,1987年: 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市场: 保护主义的需求方: 保护主义的供给方: 反对保护主义的需求方:跨国公司,消费者, 保护主义的供给方: 关税的决定机制:关税是政治市场的均衡决定
    • 22. 贸易政治的若干理论:利益集团竞争论  公共选择理论在贸易政治中的应用 多元主义:政治市场的存在:利益集团有益论。 两个集团:进口竞争集团,出口促进集团。 政策结果:利益集团与政府互动的结果。 利益密度:产业与消费者 游说的过程:
    • 23. 双层博弈论(two-level games)谈判者的双层博弈:Level one: 国际谈判;Level two:国内批准达成协议的过程。 win-set(赢集):核心概念,即指“在特定的立法机关不变的情况下,在第一层达成的并且能够在第二层获得必要多数支持的所有协议的总和”(Robert D. Putnam,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Summer 1988, pp. 427-460. p.23)
    • 24. 决定win-set大小的因素:谈判破裂的代价,代价越小,win-set越小;国内是否团结一致或意见一致;议题的政治化(政治符号化?);多个议题之间的联系程度。 谈判者的谈判策略: 如何影响本国和谈判对手国家的win-set。 谈判者的谈判策略:如何扩大对手的国内win-set:包括:增加谈判破裂对他国的国内利益集团的损失;在议题间建立联系;加强谈判对手在本国的谈判地位;改变对方对于协议和对自我利益的看法;增加对方决策过程的参与者等。 高军硕士论文的尝试
    • 25. 国际机制制约论
    • 26. 三、案例分析
    • 27. 案例一:1930年代美国为什么没有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1919-1939年 保护主义时期。主要是:欧洲各国对于战后的经济困难的回答,采取了提高关税的保护主义的回答。美国也是如此:1922年美国国会通过《》(the Fordney-McCumber Tariff)来自农业区的McCumber参议员为了获得对农产品、木材的保护,转而支持对进口工业品实施高关税。进口关税提高到38%,远高于1913年Underwood Tariff。1 929年,国会通过1930年Smoot-Hawley Tariff Act,把美国的名义关税提高到了52.8%,达到美国20世纪关税的顶峰。
    • 28. 1930年代美国为什么没有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续)观点一:霸权稳定论:美国有能力但没有意愿承担领导责任(Charles P. Kindleberger, pp.291-307); 观点二:美国没有能力,其在世界贸易和投资上的份额远远少于19世纪后期的英国(如Stephen D.Krasner, “State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l Trade,” World Politics 18-3(April 1976), p.338);
    • 29. 1930年代美国为什么没有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续)观点三:国内政治的解释:国内一些工业部门害怕欧洲的竞争,农业对世界农产品价格的下跌感到失望,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制订关税,但是国会议员比总统更受到压力的影响,两党政治的影响——共和党比民主党更倾向于保护主义,在通过1930年Smoot-Hawley Tariff Act时,共和党是参议院的多数党。(GPE,pp.203-204)
    • 30. 案例:美国的“201”条款与钢铁保护 “201”条款也主要是为了获得west virginia和中西部邻近各州的票数。影响包括: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那些采用进口钢的厂商的竞争力;使得过时的、没有竞争力的钢铁厂不能调整。在国际上,美国的形象遭到破坏,美国的形象是不负国际责任。更严重的是,共和和民主两党均欢迎这一决定,为未来的选举做准备。(英国《卫报》Jeffrey Sachs ,“The global effects of local politics”, March 7, 2002)
    • 31. 案例三:中美最惠国待遇MFN (most favored nation) or NTR (normal trade relations) 美国国内最惠国待遇的条款 最惠国待遇与美国国内政治 总统与国会的斗争(政党斗争) 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 中间势力成为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关键 布什与克林顿时期的对华最惠国待遇政策 中国加入WTO与中美最惠国待遇问题 1999年11月,中美WTO协议 2000年美国政府给予中国PNTR的努力
    • 32. 四、多边贸易体制的政治分析
    • 33. GATT vs WTO修改GATT 1947 并充实内容成为GATT 1994 长期游离在关贸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与服装分别签定了协议。 强化了处理贸易争端的机制 就乌拉圭回合的三个新议题,即知识产权、服务贸易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都签定了协议 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建立了更加密切的相互关系(?),因此,世界贸易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乌拉圭回合的协议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经济贸易的规范。
    • 34. WTO的基本原则 WTO的基本原则是在继承GATT(关贸总协定)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而来的。它们源自于GATT、服务贸易总协定和历次多边贸易谈判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最主要的几项原则如下:   非歧视性原则:  具体表现为“一般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原则为:如果一成员给予另一成员某种优惠的待遇,它应该“立即、无条件地”将同样的优惠待遇扩展到所有成员,以保证没有任何成员受到“歧视性”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是指一项进口产品支付了关税和其它费用进入一国市场后,它必须享有不低于该国国内生产的类似产品的优惠待遇,即各成员必须同等地对待进口产品和本国生产的类似产品。 
    • 35. 公平贸易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要求用市场供求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各成员的出口贸易经营者不得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扭曲国际贸易竞争,尤其不能采取倾销和补贴的方式在他国销售产品。如以倾销或补贴方式出口本国产品,给进口方国内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有实质性损害威胁时,进口方可以根据国内受损工业的指控,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贸易壁垒递减原则 主要通过关税减让谈判,相互约束部分或全部产品的关税税率,三年内不得提升。三年后如果提升还要同当初进行对等减让谈判的国家协商,用其它产品的相当水平的减税来补偿提升关税所造成的损失。同时还通过服务承诺及对非关税壁垒采取约束和减少的措施,减少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发展的消极作用。
    • 36. 透明度原则 透明度原则是指WTO要求各成员的贸易法律、规章、政策、决策和裁决必须公开。其目的在于防止缔约方之间进行不公平的贸易。 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   一般来说实行进出口数量限制都是违反WTO基本原则的,尤其是以配额和许可证为主要方式的“数量限制”。但也有一些例外,如允许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实施数量限制;允许对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工业”加以保护。
    • 37. 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    世贸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特殊优惠待遇,如发展中国家关税可较发达国家高;可继续享受普惠制;有较长的过渡期;履行义务时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从世贸组织得到特殊援助等等。 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原则    考虑到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为减少经济发展中出现不稳定和突发因素的破坏作用,允许成员方采取例外和保障措施。即不承担和履行已承诺的义务,对进口采取紧急的保障措施,如提高关税、实施数量限制和特殊限制等。
    • 38. 保障措施(temporary safeguards): import surges, balance-of-payment, infant industries and general waivers; permanent measures: general exceptions, national security and tariff renegotiations. 紧急贸易措施原则(Contingent trade measures): antidumping duties (ADDs), countervailing duties(CVDs))
    • 39. 关贸总协定协定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在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之前,关贸总协定共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
    • 40. 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47年4月~10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主要进行削减关税的谈判。关贸总协定的23个创始缔约方参加了谈判,并正式创立了关贸总协定。谈判共达成双边减让协议123项,使占应税进口值约54%的商品平均关税降低35%。 第二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49年4月~10月在法国安纳西进行,有19个成员参加。谈判达成了约5000项关税减让。
    • 41.  第三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50年9月~1951年4月在英国托奎举行,有38个成员参加。谈判达成了约8700项关税减让,从而把1948年确定的关税水平下调了25%。      第四轮多边贸易谈判于1955年~1956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进行,26个成员参加了谈判。由于美国国会对美国政府的授权有限,使谈判受到严重影响。所达成的关税减让只涉及25亿美元的贸易额。
    • 42. 第五轮多边贸易谈判(亦称“狄龙回合”谈判)于1960年9月~1961年7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26个成员参加了这一回合的谈判。谈判达成的关税减让涉及49亿美元的贸易额。  第六轮多边贸易谈判(亦称“肯尼迪回合”谈判)于1964年5月~1967年6月在瑞士日内瓦进行,有62个成员参加。这轮谈判确定了削减关税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在经合组织成员间工业品一律平均削减35%的关税。
    • 43. 第七轮多边贸易谈判(亦称“东京回合”谈判)于1973年9月在东京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上发动,1979年11月谈判结束,102个成员参加了这一回合的谈判。最终结果是将世界9个主要工业品市场的关税平均削减1/3,制成品的平均关税由关贸总协定成立时的40%左右降至4.7%。另外东京回合还产生了一系列关于非关税壁垒的协议。
    • 44. 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亦称“乌拉圭回合”谈判)是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上决定的,开始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新一轮谈判,经过7年多艰苦的谈判,于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结束。参加方从最初的103个,增至谈判结束时的125个。谈判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降税1/3,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平均关税水平降为3.6%左右。谈判最重要的成果是签署了《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资料来源:新华社记者顾德伟:“背景资料:历次全球多边贸易谈判成果”,新华社北京2001年11月14日电)
    • 45.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宗旨和原则 根据1994年4月15日在马拉喀什部长会议由104个政府代表签署的《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宗旨是: 协定的成员方认识到在发展贸易和经济关系方面应当按照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定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并扩大生产和货物与服务贸易的观点,并为着持续发展的目瞪口呆以扩大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并根据它们各自需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加强采取响应的措施。
    • 46.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续)WTO的宗旨与1947年签订的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基本相似,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而有所补充:   第一,有关全球性环境保护的补充:协定提出了“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乌拉圭回合虽然未对环境保护签订专门的协议,或在大多数协议中都有环境保护的条文。这种补充是必要的,但是,需要防止某些国家借环境保护推行贸易保护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第二,有关发展中国家待遇的补充内容。宗旨中对于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待遇提出要“根据它们各自需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并且在宗旨中指出了”进一步认识到有必要作出积极的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能获得与它们国际贸易额增长相适应所需要的经济发展。“
    • 47. Final Act(original text): Recognizing that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trade and economic endeavour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a view to raising standards of living, ensuring full employment and a large and steadily growingvolume of real income and effective demand, and expanding the production of and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while allowing for the optimal use of the world's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eking both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enhance the means for doing so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eir respective needs and concern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48. WTO多哈回合谈判1999年12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世贸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计划发起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由于种种原因,会议以失败而告终。原定于2000年1月开始的“千年回合”谈判也未能按时启动。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四届部长会议上,世贸组织142个成员一致同意自2002年1月31日开始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亦称多哈回合谈判。多哈回合是世贸组织自1995年成立以来发动的首轮多边贸易谈判。
    • 49. 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切实落实乌拉圭回合协议。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关注的农业和纺织品问题上,发达国家却未真正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对此发展中国家感到不满,要求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在讨论和确定新议题之前,首先应检查乌拉圭回合协议的执行情况,而不是搞更多的新议题。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同意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作为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重要议题列入议程,并设立一个特别机构负责审查。
    • 50. 多哈回合谈判确立的新议题:包括贸易与投资关系;贸易与竞争政策互动;贸易便利化和政府采购透明度。此外,还涉及农产品、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世贸组织规则(反倾销、反补贴和区域贸易安排)、贸易与环境等议题。 全部谈判将以一揽子承诺方式于2005年1月1日前结束。为此,世贸组织成立了贸易谈判委员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7个谈判小组在世贸组织总理事会授权下,监督和实施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Final Act(original text): Recognizing that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trade and economic endeavour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 a view to raising standards of living, ensuring full employment and a large and steadily growingvolume of real income and effective demand, and expanding the production of and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while allowing for the optimal use of the world's resou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bjective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eeking both to protect and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enhance the means for doing so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eir respective needs and concern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51. 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 背景:80年代,NTBs明显增多;美国贸易平衡恶化,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压力增大,力图开启新一轮谈判,把服务、农业纳入到新的贸易机制中。加拿大首先提议成立更为正式的贸易组织,取代GATT。 WTO:1995年成立,包括了GATT,GATS,TRIPS,TRIMS等。
    • 52. WTO的主要机构部长会议:最高权力机构,两年一次会议。 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 the General Council( 所有成员,代部长会议行使日常职能),下设the councils for trade in goods,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PR, and trade in Services的活动。 专门委员会:trade and development,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balance-of-payments restrictions, and 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General Council必要时以两种形式开会: the Trade Policy Review Body the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 53.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4.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5.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6.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58. 发达国家对贸易谈判的影响因为按照互惠原则,国内市场大、贸易额的大国要作出最大的减让,因此,他们也具有最大的谈判筹码(the most leverage)。 GATT四边贸易部长委员会(the Quadrilateral Group of Trade Ministers or Quad):1981年在渥太华G-7会议上成立,指导全球贸易体制的非正式委员会,由欧洲委员会(指导欧盟的贸易政策)、美国、日本和加拿大。在新加坡部长会议后作用减弱,面临挑战。机制:部长定期举行会议,在乌拉圭回合中所有阶段起了重大作用,1993年月1日东京7个工业国首脑会,四方宣布重新发起谈判,打破僵局。 欧、美、日最重要,其中欧美又是重中之重。东京回合,美欧在不同的领域达成协议,标志完成谈判;通常是美欧先提出协议,其他国家来讨论。
    • 59. 3. 发展中国家与国际贸易体制 在WTO中,发展中成员现已占世贸组织的80%左右,商品贸易已超过全球贸易总额的35%,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WTO中的重要力量。
    • 60. 与过去相比,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将决定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方向。 发展中国家的活动表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WTO谈判进程以及对整个多边贸易组织的影响力增加了: 2003年5月,3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部长在孟加拉的达卡聚会,就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谈判中应采取的共同立场达成共识,呼吁并要求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谈判中做出让步,兑现其承诺,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增加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并向它们转让技术及提供与贸易相关的支持,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
    • 61. 2003年6月中旬,40个非洲国家的贸易部长共同发表《大湾宣言》,制定了参加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的共同立场,表达了对在农业、知识产权、卫生、特殊与区别待遇等方面的谈判尚未能取得进展的忧虑,要求发达国家对纺织、服装和海产品的进口多开“绿灯”。 2003年9月14日WTO的坎昆会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矛盾与冲突的爆发:坎昆会议上,以印度、巴西、中国为代表的“21国集团”坚持反对美欧的农产品自由化方案,并得到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反对正式启动以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 提出的 “新加坡问题”谈判。新加坡议题包括:包括贸易便利化、政府采购透明化、贸易与投资、贸易与竞争。
    • 62. 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分析多边贸易体制的贡献 制约了以国家为基础的保护主义 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整合 政治意义明显,经济利益纷争有了机制化解决的渠道,为其他领域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一个范例 多边贸易体制的局限 发达国家的主导问题:存在为其政策目标服务的问题 贸易分割问题存在,正在得到逐步解决 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照顾问题,即特殊待遇问题 灰色领域问题 区域化问题
    • 63. 秘书长人选的斗争GATT和WTO秘书长人选斗争激烈:GATT时叫secretary-general,现在叫director-general。 Sir Eric Wyndham-White(48-68,British), Olivier Long (1969-80, Swiss), Arthur Dunkel(80-93, Swiss), Peter Sutherland (1993-95, Irish), Renato Ruggiero(1995-, Italian). 素帕猜(2001,泰国人)
    • 64. 秘书长人选的斗争(续)第一任WTO秘书长之争:在欧美之间存在一个默契(tacit agreement):即美国人担任世界银行行长,欧洲人担任IMF总裁(managing director)。但是GATT人选上没有这种默契。 WTO首任秘书长:美国支持非欧洲人,前墨西哥总统Carlos Salinas de Gortari; 日本、多数亚洲国家:韩国贸易部长Kim Chul-su; 欧洲支持意大利前任外贸部长Renato Ruggiero。后来,美国支持鲁罗杰,条件是:鲁罗杰只任一任四年,下任由非欧洲人担任。(Theodore H. Cohn, p.216-217)
    • 65. WTO决策程序与IMF、WB的比较 WTO一国一票制(与GATT一样)。根据不同的问题,WTO投票时需要简单多数(simple majority),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特别多数(a special majority of two-thirds or three-fourths)或unanimity (全体一致)。看起来,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上升,实际不然,这是因为consensus decision making is far more common than formal vote taking. 发展中国家通常不会采用正式投票方式来反对发达国家。此外,四边委员会仍是决定谈判议程的重要的非正式组织。(p.217)
    • 66. 解释保护主义政策 Cletus Coughlin等的文章:Protectionist trade policies: A survey of theory, evidence and rationale (p.303) 按照public choice的理论:保护对某些集团有利。保护还来自几个方面的动力:资源重新配置的成本,心理成本(转业不轻松),政治体制等。
    • 67. (本页无文本内容)
    • 68. 保护主义的形式:关税、配额、管制壁垒、补贴、外汇管制(tariff, quotas, regulatory barriers, subsidies, exchange controls) 贸易保护的代价: 美国:消费者损失:1983年,仅在汽车、纺织品、钢铁和糖等方面损失127亿美元,所得方:政府和国内生产商。(p.308)1984年,仅衣服、糖和汽车,消费者损失140亿美元。其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少于10000美元)损失最大:这些相对于23%的收入附加税;对于收入超过60000美元的家庭只有3%。因为收入的差异。(p。309)
    • 69. 支持限制贸易或保护主义的理由: 国防:都认为自己对国家安全重要,忽视了:可以从友好国家进口;在石油等方面,存货而不是限制进口更有利。 收入再分配:国家的职能之一。即保护弱势群体。贸易并不对收入不平衡负责,最好的办法是:征税,支付转移(transfer payment) 最佳关税论(optimum tariff argument):对于对世界市场有控制力的国家,可以有所谓“最佳关税”,即可以通过此,使外国产品更便宜。但是,大多数国家无此能力;计算不易;外国报复。
    • 70. 平衡贸易论:贸易赤字未必不好,如资本与货物贸易要平衡;减少进口,也将导致出口下降 保护工作职位: 幼稚工业论: 外溢效益论(spillover effects):对其他产业、个人的好处,如技术扩散效应,非市场交易行为,政府含义确定补贴的行业对象。
    • 71. 战略贸易政策:所谓比较优势是政府干预的结果。Krugman(1987)指出,波音与空中客车的竞争。问题:信息问题,外国政府的同样政策;补贴谁难以确定。 贸易互利(reciprocity)和“铲平竞技场”(level playing field):双边贸易不可能完全平衡。批评:是披着伪装的保护主义;不关心国家的整体竞争地位;赤字与否不能代表公平不公平,因为供需不同决定双边平衡的不同。
    • 72. Ronald RogowskiRonald Rogowski,Commerce and Coalitions: How Tra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cal Alignments. (1989) 根据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经济理论,认为:自由贸易将有利于供应丰富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和资本等,伤害相对希缺的要素。指出:随着贸易的增多,加强了当地资本(?)禀赋丰富的要素的政治权力,而贸易下降,则伤害它们的政治地位。也即资源丰裕者支持自由贸易,相反,资源希缺者则支持保护贸易的政策。
    • 73. 根据此理论,提出了贸易政治的假设和模型: p.320:土地-劳动力比率,预测城乡斗争(土地与工人、资本的斗争),阶级斗争(工人与资本的关系)。两次大战,都提高了工人、妇女和黑人的地位。 土地-劳动力比例(land-labor ratio)最能贸易政治的问题: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在土地和劳动力方面都丰裕。以资本丰裕程度,来判断给出了土地-劳动力比率(p.320-322):
    • 74. 1)    capital rich, land rich, and labor poor; (当前的美国)阶级冲突:扩大贸易,有益于资本家和农场主,结果劳工遭到很大的竞争,结果阶级冲突扩大,即资本对劳工的斗争。 (2)    capital rich, land poor, and labor rich (19世纪末的英国)城乡冲突:结果:扩大贸易,有益于资本家和工人,不利于农业、畜牧业。因此造成城乡差别。 (3)    capital poor, land rich, and labor poor (19世纪末的美国)城乡冲突:结果:经济落后,:资本家和劳工均主张保护主义,而农场主则主张自由贸易。 (4)    capital poor, land poor, and labor rich. (19世纪末的德国)阶级冲突:工业资本家和地主联合,反对自由贸易,而劳工则主张自由贸易,结果导致阶级冲突。
    • 75. 贸易扩大即increasing exposure to trade的政治影响: 产生两种经济形式的城乡冲突,其他两种经济形式的阶级冲突。(P.322) 1870-1900年间: 德国:经济相对落后,即资本匮乏:大量引进资本,人均工业生产能力低于英国或比利时。劳动力丰富,但是土地缺乏,结果:劳工要求自由贸易,土地和资本团结起来要求保护和推行帝国主义政策。自由主义遭到了打击,州一级的普选权受到了限制,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更高。德国:阶级斗争激烈。  
    • 76. 美国:经济相对落后,即资本匮乏:大量引进资本,人均工业生产能力低于英国或比利时。土地丰富,劳动力贫乏,结果:美国:城乡斗争,土地要求自由贸易,民粹主义严重。 英国:经济发达,工业生产能力第一,资本丰富;同时,劳动力丰富,英国的劳动力-土地比率是日本的一倍,是美国的30倍。结果:资本家和工人团结在自由党周围,要求扩大普选权,限制土地贵族的权力。结果:英国,radicalism,城乡斗争。 作者还强调了一个概念:即“潜在获益者”和“实际获益者”的区别,潜在获益者会受到利益的驱动,团结起来进行行动。
    • 77. 贸易下降的政治影响:由于成本提高,或安全感下降,导致对外贸易的风险或成本大幅度上升,受益者和受损者正好与贸易扩大时的情形相反(p.324): 1.土地-劳动力比率高的发达国家,阶级冲突大规模展开,工人主张保护,作为丰裕要素的土地和资本因素,它们成为利益受损者。工人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把它们的经济力量转变成经济影响力。资本家和农场主将联合起来,反对劳工的要求。例证:美国新政。
    • 78. 2.土地-劳动力比率低的发达国家,贸易下降引发城乡冲突:资本和劳动力作为丰裕因素,成为利益受损者,而土地作为稀有要素,则成为潜在获利者,它们动员起来影响政策。例证:西欧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3.经济落后的土地丰裕国家,导致城乡冲突:资本和劳动力是匮乏资源,是潜在受益者,而土地是唯一丰裕要素,是潜在受损者。例证:南美民粹主义。 4.经济落后的土地-劳动力比率低,阶级冲突:资本和土地要求保护,而劳动力者要求开放贸易,结果导致资本和土地所有者的联合,反对劳工的联合。亚洲和东欧的法西斯主义的崛起。
    • 79. 贸易政治联盟:sectoral approach(部门)James E. Alt等文章: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ding States: Factor Specificity, 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and Domestic Political Institutitions” 关键词:集体行动成本(指群体所遭致的组织政治行动的开支) 贸易政策实际上是“集体政治行动”的结果。Vilfredo Pareto与Schattscheider则都认为:保护主义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少数人得益甚多,而成本被分摊到消费者头上并不算多。(p.328)
    • 80. 以部门为标准划分的理论依据:Ricardo-Viner model: Samuelson model假定:要素可流动: Ricardo-Viner model假定:资本等要素不能流动,这些要素是某些产业特有的。产业衰落时,它们不能流向其他产业。——实际上是“进口竞争集团”和“出口促进集团”的理论基础。 流动要素对真实收入的影响取决于使用量,也取决于消费。
    • 81. 两个模型的比较: Samuelson假定简单:过于宏观。 Ricardo-Viner模型(又叫个别(特殊)要素模型,specific factor model):认为,不同产业有不同产业的特性,例如资本并不能很容易的从一个衰落的部门转向另一个新兴的部门或产业。当然,不能转移是相对的。要素之所以“特殊”或“个别”,主要是因为下面的几个原因: 经济发展要求的专业化的结果; 不同部门转移的交易代价,地理分隔,种族斗争等等构成了进入的门槛(entry barriers)(p.332). 结果: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促进部门形成“零和”对局的局面。(p.333)
    • 82. 论证方法:主要看进口增加对于物价的影响,即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假定:有两个产业,一个是出口产业,一个是进口产业,每个产业都有一个“特别”要素,同时共有一个流动的要素如劳动力。 进口竞争产业:进口增加——进口竞争产业产品价格下降——生产减少——劳动力流出。特别要素的命运:劳动力流出——生产率下降——特别要素的收入要下降(相对于出口产品,也相对于进口产品)(p.333) 出口产业:在进口竞争产业紧缩生产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入出口产业增加——生产率提高——特别要素的收入提高(相对于出口产品和进口的产品)(p.333)
    • 83. 在the Ricardo-Viner model, 对流动要素真实收入的影响是复杂的。该模型的特点是: 出口产业(exporting industry)与进口竞争产业(import-competing sectors)之间是利益相互冲突的零和对弈的关系。它们的利益直接对立,一方所得是另一方所失,利益得失并不是在两个部门的要素所有者之间分摊。但是,一个产业的要素所有者倾向于与流动要素所有者进行结盟。流动要素的利益与特别要素所有者的利益要小。
    • 84. 流动要素与贸易政治结盟经济模型:首先排除体制的影响,然后再重新考虑国内政体的影响。 “流动要素”观点: 新模型下的几种情况:关键是流动因素劳动力如何与进口竞争产业和出口产业进行结盟?即劳工根据自己的利益,如何决定自己对贸易的态度。 (1)出口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同时消耗进口产品,劳动力倾向于支持自由贸易。同样,出口产业中的特别要素的所有者也支持自由贸易:(如p.335图)例证:美国的皮衣加工厂(皮革制品原料来自于中国),该产业为劳动密集型,该产业支持自由贸易。制裁的结果是进口皮革价格上升。
    • 85. (2)进口竞争产业:出口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但是在特别要素上存在进口的竞争,进口产品在出口部门使用的越多,对于出口产业的竞争越激烈,该特别要素支持保护,劳工集团也支持保护主义。例证:美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受到竞争,资本等特别要素要求政保护,该行业劳工也有同样的要求。
    • 86. (3)进口产业:为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特别要素中外国制成品消费比率高,劳工支持自由贸易。 结论:
    • 87. 集体行动的成本和贸易政策的联盟假定:成本大小:成本越大,结盟的可能性越小。四种情况: (p.338-339) (1)可流动的要素:由于free riding严重,没有贸易政策联盟。成本高。 (2)Rogowski分析模型:成本低:要素可流动,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要素可以完全在不同部门行业间流动,导致阶级、城乡冲突。假定是:在要素不能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扩大的成本将主要集中于不能流动的要素。因此,其他要素没有理由反对自由贸易。也因此,它们将支持,Rogowski所讲的广泛的同盟不会形成。(p.338)
    • 88. (3)特别要素,成本低:主要是个别产业要求保护,消费者反对保护。寻求保护的产业将联合其他产业要求保护的其他产业,尽管消费者不会free riding,它们仍能将消费者打败。 (4)贸易同盟的理想模式——特殊利益集团模式:标志的贸易政策模型。Pareto, olson, schattschneider的研究提出。即该标准模型提出:集体行动中存在的问题,把多数公众排除出贸易政治。根本没有同盟,只有个别产业要求或接受保护,以保护它们特殊的产品。除非消费者的权益可以集中到足够大的程度,否则不会有行动。(没有公众产业)
    • 89. 陈翰笙介绍
    • 90.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经济史学家。原名陈枢。江苏无锡人。1916年就读于美国珀玛拿大学,在美求学时为清华学校津贴生。1921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东欧史地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哈佛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研究所研究员。1924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7年赴苏联莫斯科,任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回国后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后任莫斯科东方大学研究员、纽约太平洋学会副编辑、香港《远东通讯》英文版编辑、印度德里大学史学系评卷员、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特约教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回国。历任外交部顾问兼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专长世界政治经济史和中国农村经济。著有《美国垄断资本》、《印度莫卧尔王朝》、《解放前西双版纳土地制度》、《中国农民》等。(www.tsinghua.edu.cn/docsn/dag/rwzwy/ys097.htm )
    • 91. 简历   1897年2月5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城内城头弄。   1909年 考入长沙明德中学。   1915年 赴美留学,考入美国马萨诸塞州赫门工读学校。   1916年 考入洛杉矶珀玛拿大学。   1920年 任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助教,获硕士学位。   1922年 波士顿哈佛大学学习,后到德国柏林大学史地研究所边工作边学习。   1924年 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5年 经李大钊介绍参加国共合作时期的国民党。   1926年 发表《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独立评论》1926年3月27日第3卷第67期)。   1926年7月 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   1927年10月 任莫斯科共产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   1928年5月 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审定《万有文库》有关书籍。发表专著《中国农民负担的赋税》(《东方杂志》1928年10月10日第25卷19期)。   (简历作者:秦柳方 陈道)
    • 92. 1929年 主持制定无锡农村经济调查计划,7月由中央研究院社科所组成调查团,进行三个月实地调查,写成调查报告,并发表专论《亩的差异》。   1930年 出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兼铁道部顾问,发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东北的难民与土地问题》研究报告。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合作,对河北保定清苑进行农村经济调查。   1933年 对广东进行农村调查。发表《广东的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出席在加拿大召开的太平洋国际会议,提出英文论著《中国当前的土地问题》。与吴觉农、孙晓村、钱俊瑞、薛暮桥、冯和法、王寅生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担任理事长。 1935年 任苏联东方劳动大学研究员。经王明、康生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6年 在纽约出版《中国的地主与农民》(英文版)。担任纽约太平洋国际学会《太平洋事务》季刊的编辑工作。协助饶漱石在纽约创办《华侨日报》。   1939年 在香港协助宋庆龄办工业合作运动,任工合国际委员会秘书。  
    • 93.   1941年 以后任桂林师范学院西文系主任、西南商专教授,担任广西建设研究会研究员。为《中国农村》战时特刊撰写《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物价与中农》、《民族工业和国内市场》等论文。与张锡昌、狄超白、千家驹等8人合作,写成《战时的中国经济》一书。   1946年 任华盛顿州立大学特约教授。完成《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在纽约出版。   1950年 完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1月底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到祖国,任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史组负责人。   1952年 与金仲华共同主持英文期刊《中国建设》的编辑工作,并为该刊撰写报道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文章。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农业经济、南亚以及社会科学情报等研究所学术委员。任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兼职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编委会主任。为商务印书馆主编外国历史小丛书,已出版250余种。与卢文迪、彭家礼合编《华工出国史资料汇编》5辑,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与薛暮桥、冯和法合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三巨册,已由展望出版社出版。与薛暮桥、秦柳方合编《解放前后无锡、保定农村经济》,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研究所出版。
    • 94. 主要论著   1.陈翰笙.《五口通商与茶叶贸易》.美国芝加哥,1921年.   2.陈翰笙.《瓜分阿尔巴尼亚的1911年伦敦使节会议》.德国柏林,1924年.   3.陈翰笙.《人类的故事》.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   4.陈翰笙.《国际新局面》.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   5.陈翰笙.《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   6.陈翰笙.《东北的难民与土地问题》.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0年.   7.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1933年.   8.陈翰笙.《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   
    • 95. 9.陈翰笙.《中国的地主和农民》(英文版).美国纽约,1936年.   10.陈翰笙.《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英文版).美国纽约,1940年.   11.陈翰笙.《中国资本与内战》.美国纽约,1946年.   12.陈翰笙.《中国农民》(英文版).印度孟买,1946年.   13.陈翰笙.《中国工业合作运动》(英文版).美国纽约,1947年.   14.陈翰笙.《西双版纳的土地制度》(英文版).美国纽约,1949年.(1985年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   15.陈翰笙.《美国垄断资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年.   16.陈翰笙.《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7.陈翰笙.《印度莫卧尔王朝》.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再版. (http://www.cpst.net.cn/kxj/zgkxjszj/kxzjz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