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把栏杆拍遍梁 衡中
    • 2. 《把栏杆拍遍》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新闻理论家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所写的一篇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五十余篇,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历史名人,有铁甲烈马,以武起家又以文为业的大词人辛弃疾;有被皇家发配边荒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位功臣林则徐;解读背景 了解作者
    • 3. 梁衡教材的力量
    • 4. 初读此文,缘起于对梁衡先生鼎鼎文名的无限仰慕。这位《晋祠》的作者,也许未必如一些小说家或诗人那样拥有众多粉丝,但若论影响,却可称是无远弗届。
    • 5. 在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味尚未被现今的文学史教育异化之前,无一不受到了梁衡先生以及其他语文课本作者的深刻影响。更确切地说,是梁衡先生和他的同行们,首先孕育了我们这一代人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我以为,《晋祠》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其实已经幻化成了一种生命的存在符号,它不会因时移事易而有所损耗,反倒会以最为本源的艺术之美,让我们能在喧嚣嘈杂中有幸重返那个纯真年代。也正因如此,我才会在读到梁衡先生的散文新作《教材的力量》时,拥有了一份难忘的温暖记忆。
    • 6. 与梁衡先生那些言辞精巧、飘逸唯美的山水散文相比,《教材的力量》其实是一部怀人记事的感怀之作。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约,梁衡先生以课文作者的身份,在这篇文章中追忆了许多陈年往事。文字简约、风格质朴,颇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意。而在这份情意中,既有作者对自己创作实绩的某种自我认同,亦有对教材力量的深切感怀。
    • 7. 就像晋祠文管所的所长一样,因一部文学作品而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故事,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所谓文学的力量,或者也可以说是教材的力量,均于此有所显现。也许梁衡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晋祠》这篇课文一直到现在还使用,大约已送走了30届学生,这其中不知还有多少故事,可能以后还会改变一些人的人生轨迹。
    • 8. 梁衡先生却并未将文学对于人生的感召力量据为己有,他时时刻刻都怀着对于教材的感恩之心,正是因为有了教材这样的载体,他的作品才能流传日久、深入人心。而在这些鲜活生动的故事中,因一部作品带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例子固然有趣,但家长为孩子选择可读之书的事例却更为发人深省。作者为此感慨说,家人为孩子推荐自己的作品,“也从另一方面反衬出目前社会上不利孩子成长,让家长不放心的文字实在不少,呼唤着作家、出版家的责任。”这是一个老作家的心声。
    • 9. 我想说的是,语文教材有别于学术研究之处,即为对受教育者文学趣味和审美经验的培养,而这种基本的文学知识,显然离不开人类最原始本真的艺术感悟力。真善美,这类被某些知识分子冠之以肤浅幼稚的价值观念,永远是文学的生命之所在。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设置,倘若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当有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尚国民。其实这道理梁衡先生说得再明白不过,“教材对学生的直接作用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但从长远来看,其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间接作用更大。这是一种力量,它将思想基因植入到青少年头脑中,将影响他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 10. 梁衡书与人的随想
    • 11.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有了这根接力魔棒,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从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 12. 书籍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更使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疾病的,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世界。以后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世界。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
    • 13. 读书之后还要实践。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古话说:读书明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读书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着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能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 14.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点东西。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写作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说的吃进草,挤出牛奶与血,这是一种创造。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着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
    • 15.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