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字谜:小老鼠看书(打一四字成语)咬文嚼字
    • 2. 咬文嚼字朱光潜
    • 3. 预习检测:给划横线的字注音倒 涎 茗 烟 锱 铢 必 较 没 镞 剥 啄 岑 寂 清沁 蕴 藉 俗 滥 灞 桥 付 梓 王 嫱 尺 牍 qiáng dú xián míng zī zhū zú bō cén qìn yùn làn bà zĭ
    • 4. 学富五车: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才高八斗: 自鸣得意: 清沁肺腑: 点铁成金: 解释下列成语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厌恶、痛恨到极点。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趣味也没有。形容富有文采。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 多比喻把不好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 5.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悲剧心理学》等。 《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 6. 文体介绍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篇幅长短不受字数限制,长短皆由内容而定,;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 7.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 A、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B、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C、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把握观点,理清思路:
    • 8. 贬词褒用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中心论点)文中义: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解题:
    • 9. 咬 文 嚼 字 第一部分(1—5段) 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段) 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第三部分(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该从文章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严谨精神。
    • 10.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有哪些?举这些实例有何用意?质疑研读:
    • 11. 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史记》韩愈改诗第一部分实例
    • 12.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你这没有骨气的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语言与情感有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不好,“这”字带有贬义。郭沫若改字
    • 13. 明确: 写作方法:对比 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思考 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法?作用何在?
    • 14.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的区别(1)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2)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 15. 反馈练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 16.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史记》李广射虎王若虚改《史记》
    • 17. 视之,石也。 终不能复入石矣。文字与意味有关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发现错误,惊讶失望 放弃
    • 18. 指出下列两句话那一句更形象?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象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 19. 关于“推敲”的故事思考:文章第五段开头两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突破二)
    • 20.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关于“推敲”的故事
    • 21.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 22. 关于“推敲”的故事“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文字与意境有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 23. ⑴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拓展:
    • 24. 作业:《活页训练》的积累与运用。每天做一点,进步多一点。
    • 25. 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正面: 负面:点铁成金陈词滥调
    • 26.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第二部分实例:
    • 27. 《惠山烹小龙团》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译文:踏遍江南各地,遇到山就流连景色。带着如明月般沁人心脾的茶来试试惠泉山的水。登山路来回盘绕像龙的脊梁一般,水光荡漾翻动着太湖倒映的天空。登山归去时,半个山岭的松林风声依旧回荡在山间。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 28.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品味妙语
    • 29.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 30. 清茶水中月(味觉)(视觉)联想清沁心脾
    • 31. 烟联想水汽一川烟草联想朦胧愁绪(化虚为实)写愁的具体形象的其他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动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量)
    • 32. 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例一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水:清澈、和缓、流动 姑娘:纯洁、温柔、机灵山:雄壮 、高大、包容 少年:有力、健壮、胸怀宽广
    • 33. 误用:“套板反应”
    • 34.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写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春花秋月叙离别:灞桥柳岸做专卖:端木遗风铅字排印:付梓、杀青套板反应
    • 35. 辨析:“套语 滥调”“套板反应”“根本与文艺无缘”套语滥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 36. 打广告化妆品—— 冰箱广告— 止咳药—— 钙 片—— 打字机—— 当 铺—— 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领“鲜”一步 “咳”不容缓 “钙”世无双 不打不相识 当之无愧
    • 37. 取店名药 店—— 饰品店—— 美容店—— 美发店——自讨苦吃 创饰界 整妆待发 最高发院 魔发师
    • 38. 明确:在前两部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出了阅读与写作 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艺术的完美”,并进一 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要求)——“刻 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 吻合”。即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 C.推陈出新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 39. 探作合究郭老改字引李广射虎韩愈推敲阅 读要咬文嚼字要写 作苏轼写诗 套版反应结达到艺术完美 全文结构
    • 40. 什么是“咬文嚼字”? 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41. 咬文嚼字艺术的完美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随处留心思索刻 苦自 励推 陈 出 新时求精炼吻合不懒不粗心不自满
    • 42. 一、内容上的“套板反应”——几个素材“应万变”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式,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或一味地在生活小事上兜圈子。不是牛顿的苹果就是瓦特的水壶,不是爸爸带病工作就是妈妈冒雨送伞。每年高考作文,考生总要让屈原再投上万次江,让司马迁再惨遭上万次宫刑,让苏东坡再遭上万次贬谪。殊不知,无米之炊固然难为,陈米之饭也难以下咽。我们不妨多读课外书籍,关注现实生活,使其汇成源头活水,汩汩流入心田。2010年高考江苏满分作文《绿色生活》中,考生引用阿凡达、张文佳、李厚霖、云南旱灾地区小朋友、北大百年讲堂等例子,比起那些老例子,更多了一股清新之气。
    • 43. 二、结构上的“套板反应”——几个模式“打天下” 现今作文教学中,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的作文模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新的“八股式”作文,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流水线般(程式化)的模式化套路,这样的“宿构”之作固然写起来比较快速省力,但往往容易落入俗套,不见个性张扬的创意,如何能“百花齐放春满园”?难免让老师望而生厌,品之无味。我们不妨变换思维,突破固有模式,在文体上、人称上、行文脉络上加以创新,最终写出打动人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