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019年8月
    • 2. 导 言 教学目的:使学生总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介绍本课的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课的意义, 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时间:1学时 主要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要求。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是要求我们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确立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 3. 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1840 1919 1949 1956 至今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对上图进行分析讲解,总体介绍教材的结构和本课程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 4. 简单介绍: 1、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近现代史开端的原因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3、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联系 4、1949年到1956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 5. 教材分析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编(1840-1919)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 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失败。 中编(1919-1949):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下编(1949-至今):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和 第一次国共合作 ●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1956)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56-1976)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78年至今)
    • 6. 二、学习目的和意义(阅读教材第一页) 1、了解国史国情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史国情。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懂得中国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充分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是无论是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试图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理想社会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做的努力,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历史的发展要求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以我们应该更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拥护党的领导;
    • 7. 3、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建国社会主义改造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牢固确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4、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提供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
    • 8. 三、学习方法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 (阅读教材第一页第一部分) 中华民族在近现代史上面临两个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另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也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要掌握的两条主线和提纲。 2、世界历史观的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部分,只有把中国的历史事件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考察,才能真正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认清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近代中国两大基本任务的辨证关系。 3、联系现实。只有联系现实,把昨天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联系起来,才能认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只有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才能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9. “三个选择”是指: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10. 上 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840—1919)教学目标: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主要特点,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时间:1学时 主要内容:
    • 11.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从1840年到1919年差不多八十年,古老的中国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历史剧变:当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弱时,因资本扩张而急于对外殖民的英国侵略者凭借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资本主义列强不断挑起侵华战争,清政府几乎每战必败,中华民族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 12.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背景(略讲)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教材 P5 )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长时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灿烂的●一组反映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 古代文明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你知道哪一些著 名的文化遗产呢?
    • 13. 清明上河图 长城
    • 14.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 药 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这是什么?秦始皇兵马俑
    • 15. (2)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从19世纪中叶开始,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逐渐走向衰落。 ①政治上: A官僚机构膨胀 B吏治腐败 ②经济上: 兼并土地 ③军事上: A军制落后 B军备废弛 ④文化上: A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B 文字狱
    • 16. 鸦片战争前的西方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拥有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而国力又日渐衰弱的中国自然就成为西方国家的入侵目标。 (1)英国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大机器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英国资产阶级更急于打开中国市场。
    • 17. (2)法国和美国 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也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但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因此在19世纪初期的对华战争中,主要通过追随英国,获取侵略权益。 (3)俄国 沙皇俄国是一个极具侵略传统的封建帝国。虽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但利用与中国接壤的条件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俄国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从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领土。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使逐渐走向衰落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和中国落后的封建主义碰撞后,必然导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出现一些与以往不相同的特点,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 18.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政治特点 1840年以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完全独立的国家,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还保留着形式上的独立和自己的政府,但是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和关税自主权等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各方面主权几乎都掌握在列强手中,中国政府逐渐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中国失去独立地位,沦为半殖民地。
    • 19. (2)经济特点 近代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投资设厂,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中国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并逐渐产生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附属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封建经济为主,多种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存的经济特点。
    • 20. (3)思想文化特点 最显著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出现和发展,政治上提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上主张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但是封建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 21. 二、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1、新兴阶级(补充内容,依照上课情况可略讲或不讲) 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了,这是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两个新的阶级力量,他们的产生必然会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引起新的变化。 A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及特点 中国无产阶级的组成 (1)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是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和外国轮船雇佣的中国海员; (2)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兴建建筑工程雇佣的工人; (3)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的工人;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现代企业中的工人。
    • 22.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产生较早,人数少。比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早了30年; (2)大多由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因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大部分不是从工厂手工业发展而来的,因为这个特点比较容易和农民阶级结成联盟关系; (3)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很强,是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 23. 1894年的统计数字,除码头工人没有统计数字外,共有产业工人10万人,其中在外国企业中的35%,洋务派经营的企业占37%,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人28%。
    • 24. B中国资产阶级的组成及特点 中国资产阶级的组成 (1)官僚资产阶级 多由封建统治阶级转化而来,又多在列 强的扶植下发展起来,到抗日战争后达到顶峰; (2)小资产阶级 封建社会的小生产阶层、近代的知识阶层和自由职业者。 (3)民族资产阶级 A 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转化而来的; B 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 25. 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1)官僚资产阶级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 (2)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不稳定,经常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摇摆不定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浓厚两重性的阶级: A 革命性 它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束缚的革命要求; B 软弱性 它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身的力量又很薄弱,因而缺乏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坚决性。这种两重性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26. 2、复杂的阶级状况地主阶级外国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 工人阶级
    • 27.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外国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是对抗性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可以转变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外国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特殊社会可以找到共同利益,化解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本质上说是对抗性的,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独自推翻地主阶级。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状况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具体变化而变化。
    • 28.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1、基本矛盾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有两个: 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 29. 2、主要任务 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和实现近代化 (1)反帝反封建革命 反帝反封建革命是为了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近代化 实现近代化是为了改变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地位,实现国家富强,从根本上说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 30. 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1)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没有民族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所以只有革命才能为中国的近代化打开新天地 (2)实现近代化是民族独立的保证,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证明了这一点。
    • 31.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2、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主要任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参考文献:《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即七一讲话。思考题
    • 32. 上 编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教材第8页到第11页的扩展内容)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马关条约》极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教学时间:2课时
    • 33.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性质的形成是由资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造成的。因为不平等条约是衡量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尺度,我们通过分析历次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条约对中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及由此引发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变化的特点,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 34. 一、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1、战争过程 (1)英国对华鸦片贸易 (略讲) 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再加上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而中国的茶叶和生丝等产品却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英国资产阶级找到鸦片这种特殊的商品。
    • 35.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19世纪初,。英国烟贩无视中国政府的多次禁令,大肆进行非法的鸦片走私贸易,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在英国输华的货物中,鸦片就占了一半以上。罪恶的毒品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通过鸦片,每年从中国掠走的白银达高数百万元,英国由原来的入超变为出超, 鸦片的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 36. A、它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由出超变为入超,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大量的白银外流,一方面造成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政府财政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则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众多官吏兵丁吸食鸦片,军队丧失战斗力; C、鸦片走私中的贿赂、贪污和欺诈行为,使清政府吏治更加腐败; D、极大地损害中华民族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 37. (2)中国政府开始禁烟 鸦片贸易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1838年,道光皇帝下令各省严禁鸦片,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下,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吏;严禁国人贩卖、吸食鸦片;并晓谕外国烟贩,限期上缴所有鸦片,并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所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 38. 禁烟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非原因。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旋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 39. (3)战争爆发 1839年8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扩大在华的商业利益,既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客观要求,也是英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转嫁危机的手段。1840年6月,乔治·懿律率领由48艘舰船、4000余名士兵(后增至15000人)、540门大炮组成的“东方远征军”,抵达中国广东海面,封锁广东珠江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过程中,清政府没有统一的作战思路,时战时和,由抵抗走向妥协,加上中国军事武器和装备的落后,英国侵略军一路北上,相继攻破厦门、宁波、镇海,8月上旬,在英国舰队到达南京下关海面时,清政府向英国投降求和,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 40. 2、条约内容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和璞鼎查在南京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
    • 41. (1)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 A割让香港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 B赔款2100万银元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财政负担) C取消“公行”制度,实行自由贸易。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 D海关关税必须与英国商定 规定了“值百抽五”,即规定绝大部分主要货物的税率为5%左右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 42. (2)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A领事裁判权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3)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A允许美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中国的领海权遭到破坏) B 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规定,在通商口岸,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交涉诉讼,英国领事有“查察”和“听讲”的权利,英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英国的管事官处理,中国政府无权处理,中美《望厦条约》规定,所有美国人之一切民事、刑事诉讼,“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 43. (4)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在通商的五口建造教堂和坟地 (便于文化侵略,1846年,法国迫使清政府下令取消一百多年来对天主教的禁令)
    • 44. 3、后果 (思考题)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被割裂,英国割占了香港,葡萄牙于1849年强占了澳门,中国的主权的独立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和租界的形成使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允许外国兵船在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使中国的领海主权也遭到了破坏,中国成为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国家;
    • 45. 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战后,外国的大量商品涌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猛烈的冲击,东南沿海一带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经济上的半封建国家;外国商品特别是棉纺织品进入中国市场,造成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 使中国的农业服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 46. 社会矛盾的变化,除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从此,中国的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 革命性质的变化 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战后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革命的性质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 47. 阶级关系的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是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战后中国逐渐出现两个新兴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新兴阶级的出现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48.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1、战争过程 1856至1860年,正当清军与太平军在长江中下游激烈争夺的时候,英、法借口“修约”,图谋扩大已取得的侵略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了新了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12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组成英法联军5600余人在珠江口集结,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占领广州,然后沿江北上,直趋天津,攻破了大沽炮台,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随后英法为了继续扩大市场,利用在北京互换条约批准书的时机,重新挑起战争,攻占了清政府的首都北京,洗劫了中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侵略者通过这些条约,极大地扩充了在华的特权。沙俄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 49. 2、条约内容 (1)1858年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和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B 开辟更多的商埠,并且外国军舰可以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 (外国势力深入到中国沿海和内地) C 改订税则和外国人“帮办税务” ,抽取2.5%的子口税,免征内地税(海关管理权和关税、内地税自主权全面丧失) D 内地传教 (教会势力深入内地,文化侵略) E ●鸦片贸易合法化 (鸦片泛滥) F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 50. ●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对先前禁烟运动的否定,可见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 51. (2)1858年中俄《瑗晖条约》、《天津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A 1858年中俄《瑗晖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归俄国 B 1858年《天津条约》乌苏里江以东近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俄国 C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西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给俄国 通过这些条约,俄国共侵占中国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52. 3、后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并扩大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中国的主权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主要表现在:
    • 53. 政治上 1、领土完整遭到空前破坏,英国霸占了南九龙半岛,与香港岛连成一片,成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俄国共侵占中国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严重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2、外国军舰、商船可以驶入长江和各通商口岸,使中国丧失了内河航行权 3、在丧失关税自主权的基础上又丧失了内地税自主权 4、清朝的政权开始买办化 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 掌权,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镇压本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清朝政权开始半殖民地化的严重步骤; 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作为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其主持人由王公大臣和军机大臣兼任,成为六部之上的最高行政机构);加上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被外国控制,外国公使进入北京都标志着中国的政权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 54. 经济上 中国进一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从沿海扩张到长江流域,从华南扩张到东北,子口半税,中国成为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加上海关大权完全交给外国侵略者,外国人可以自由进入内地通商,方便了外国商品深入中国内地倾销和掠夺廉价原料,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瓦解。
    • 55. 中法战争(可以略讲) 在1884年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在中越边境和东南沿海相继挑起战端,清政府被迫迎战,在战争中中国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但是中国军队还是在镇南关、谅山、临洮等地一系列胜利,并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垮台,但是清政府在战局对中国比较有利的情况下与法国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中法新约》,不败而败。
    • 56. 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约》 A 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 (中国宗主国地位丧失,传统的帝国体系开始瓦解,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体系内) B 与法国商办建造铁路 (第一次写明外国攫取中国铁路利权,于是列强对华投资时代的到来)
    • 57. 三、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1、战争过程 19世纪9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在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洋务派苦心经营的中国新式陆海军完全溃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不仅决定了中国海军的命运,也决定了中国和日本半个世纪的格局。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
    • 58. 2、条约内容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 A中国承认朝鲜“独立 ” (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结束,朝鲜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桥梁) B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C 赔款2亿两 (清政府举借洋债,政治和经济上更依附帝国主义) D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增辟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方便日本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倾销商品)
    • 59. 3、后果 甲午战后,日本进入列强行列,而中国由于战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表现在: 政治上,条约规定割地,使中国失去了大片的战略要地,是沙俄吞并中国领土后的又一次大掠夺,主张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正是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开始瓜分中国。 经济上,为了赔偿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开始向外国举借附有政治条件的赔款,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在中国资本输出提供了条约依据,便于列强在中国直接掠夺劳动力和原料,攫取巨额利润,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另外,中国在战争中败给“蕞尔小国”日本,给中国的民族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甲午战争极大地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 60.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1、战争过程 1900年6月,为了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英、德、俄、法、美、意、日、奥八国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先后攻陷了天津和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侵略军洗劫了北京成,战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 61. 2、条约内容 八国侵华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丧失的权益: 1901年9月7日,中国同英、德、俄、法、美、意、奥、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共11个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 A赔款98200万两 (和前几个条约赔款数比较,可见侵略程度的加深) B清政府有镇压人民反帝的义务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北京的使馆区可驻军队,大沽到北京的防御措施全部摧毁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D 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于六部之首,指定皇族担任外务大臣(中国政府内部机构设置的半殖民地化)
    • 62. 3、后果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彻底地控制了清政府,政治上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经济上,因为巨额的战争赔款,中国政府要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为担保,清政府的税收机构实际上成了为帝国主义收款的代办机关,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从谈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最终形成。
    • 63.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列举历史事实,论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以及主要表现。 参考文献: 1、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一卷, 第二编第一、二、三章 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和日本》,第一、二卷 3、列宁:《中国的战争》,见《列宁选集》第一卷 4、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国和英国的条约》、《对华贸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 64.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 65.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本-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了解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的不懈的斗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学重点:资本-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       近代中国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2学时 主要内容:
    • 66.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是外国侵略中国,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八十年,也是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八十年。  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 文化奴役,使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67. 解释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这两个概念,分析为什么出现这两种表述的不同,以及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方式的主要差异。
    • 68. ▲ 一、军事侵略 (上一节课已经讲过,适当略讲) 从1840年到1919年这八十年里,英、法、日、美、俄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侵略战争,侵华战争的参与国之多,历时之长,频率之高,危害之重,世界罕见。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参加对中国侵略的国家越来越多,战争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从沿海到内陆,甚至将战火烧到中国的首都;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造成中华民族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中国的国际地位急速下降,更重要的是随着军事侵略而来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69. 二、 政治控制 1、损害领土主权 A割让领土 《马关条约》后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沙俄夺走的中国东北、西北的土地。 B 租界 在上海和武汉等地,划出的外侨“居留和经商” 的一定区域,不受中国法律制约,成为“国中之国”。 C 租借地 德国强“租”胶洲湾等地 D划分势力范围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极大地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野心,“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序幕,随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个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有争夺也有互相暂时的妥协。
    • 70. 出示列强瓜分中国形势图。 简单介绍“三国干涉还辽”
    • 71. 补充资料:(根据上课情况适当补充)【门户开放政策】 1898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政府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通商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 72. 【租界、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租界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其口岸或城市划出的作为外侨“居留和经商” 的一定区域,成为“国中之国”,是列强对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各种侵略和罪恶活动的据点。 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各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该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租借期长短不一,最长不得超过100年,期满归还。 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作为他们自己的“势力范围”,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它国家染指。
    • 73. 2、损害行政主权 (1)驻兵权 通过驻兵权,列强把清政府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中国行政主权无从谈起 A 1900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的使馆区和北京到大沽、山海关一线“留兵驻守” B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获得了在南满铁路沿线及附近地区的驻兵权,这就是关东军。
    • 74. (2)控制海关行政权 海关是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工具,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行政权却未掌握在中国政府手中,总揽海关权利的海关总税务司和设在各海口的税务司都是又由外国人担任的,英国人赫德把持中国海关总税司近五十年,中国的海关成为外国控制中国财政金融的重要据点。
    • 75. (3)影响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A1861年开始英、法、俄、美等国相继在中国建立公使馆,方便对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进行外交讹诈,干涉中国内政,增强对清政府的政治影响。《辛丑条约》更是规定中国政府应该尽镇压中国人民反帝的义务,基本控制了中国政府的政治决策。 B西方侵略者争相控制中国的派使工作和外交工作,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影响。
    • 76. 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使团主要由“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们组成,其主要成员有:美国前任驻华公使蒲安臣、英国驻中国使馆参赞柏卓安、法国人德善、中国人总理衙门章京志刚和孙家谷。
    • 77. 3、损害司法主权 A领事裁判权 《南京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 B 租界 “国中之国”
    • 78. 三、 经济侵略 1、战争赔款 侵略者不仅侵犯中国的主权,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勒索巨额的战争赔款,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 B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勒索赔款和“恤金”1500万两 C 甲午战争 赔给日本白银2亿两,相当于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年收入的4倍多。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赔款4.5亿两,分39年偿清,本息合计达9.82亿两(等于中国无论男女老少,人均均摊2两多) 据统计,清政府跨台前,对外赔款达13亿两,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 79. 2、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垄断中国的铁路、航运和矿业, 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经济触角从沿海地区一直伸到中国的内地;与此同时, 在中国开设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和财政,这些银行在中国既吸收存款又发行货币,基本控制了中国的国际汇兑.并同时借款给中国,并以中国的盐税和关税作为抵押
    • 80. 3、协定关税 中英《南京条约》开了协定关税先例,经过《虎门条约》和《天津条约》的有关规定,中国成了世界上税率最低的国家。各国在中国自由地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
    • 81. ▲四、文化侵略 利用传教进行文化侵略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推行殖民政策和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沙俄的东正教,在侵略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要活动包括“: 1、干涉司法诉讼 深入中国的城乡各处,干涉中国的司法诉讼,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 2、收集情报 在各地收集军事和政治情报,递交给公使馆和领事馆 3、创办报刊、学校等 在中国创办报刊,如1872年的《申报》,各地开办有殖民地色彩的学校,医院和其他文化设施,企图在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 82. 美国的驻华公使田贝认为:“这些先锋队(指美国传教士)所搜集的有关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至一般的文化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
    • 83.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 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中国人民为反抗外来侵略,进行了长期的英勇顽强的斗争。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反侵略、反压迫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诗篇。
    • 84. 一、虎门销烟 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起点。 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和士兵奋起抗击侵略者。厦门、定海、宁波等地的人民群众也自发地拿起武器。其中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的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在广州北郊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迫使侵略军撤出广州。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侵略的第一面光辉旗帜。
    • 85. 三、台湾人民的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了日本,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抗议和愤慨,台湾人民纷纷组织抗日武装义军,发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1895年6月到10月,台湾军民配合驻守台湾的刘永福部,在清政府拒绝给台湾任何援助和支持,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浴血奋战,打死打伤日军三万三千多人,占全部日本军队的一半。11月下旬,日本正式宣布“全台平定”,但是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台湾人民一直斗争了半个世纪。
    • 86. ▲四、反教会的斗争和义和团运动 1、从1861年到1870年 这阶段反教会斗争的主要特点是官绅简单介绍天津教案 参加并领导斗争,比较典型的是天津教案。 2、从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 这阶段中国的边疆危机十分严重,反教会斗争主要发生在云南、广西、广东等省,下层民众的参加人数越来越多
    • 87. 3、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 这时期甲午战争爆发,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反教会斗争和反瓜分逐渐结合,斗争规模更大,由焚毁教堂,驱逐传教士发展到武装起义,动员了越来越多的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终于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运动是反教会斗争的总汇合。
    • 88. 4、义和团运动 (1)过程 A 义和拳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拳是山东地区一个秘密结社,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群众性的反帝组织。 B“助清灭洋” 1898年10月下旬,义和拳在山东冠县起义,竖起“助清灭洋”的口号,1899年冬,改名为义和团。 C进入直隶 1900年春,山东的义和团进入直隶,声势壮大,清政府权衡利弊,对义和团由“剿灭”改为 “安抚”,到6月下旬,北京城内的义和团达到10万人,天津城内达3万人,1900年下半年,义和团运动由黄河附近发展到两广,西北等边远地区,席卷全国。
    • 89. 山东地区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日本的侵略,战后被德国强占为势力范围,民族矛盾尖锐。
    • 90. D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保卫战,廊坊阻击战等战争,并对侵略军在北京的两个主要地点,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发动了进攻 E 失败 1900年9月7日,为了和侵略者进行和谈,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发布“剿匪”,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 91. (2)意义 A 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外来侵略的顽强反抗精神; B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 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的行为,和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暴露它的反动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 92. 义和团运动后,侵略者承认中国“民风坚劲”认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联军司令瓦德西承认:“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英国外交副大臣布路德立克在议会讨论对华方针时告诫:“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我英亦不能以待印度者待中国也”。
    • 93. (3)失败原因和启示 A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没有认清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盲目的反对外来事物;对清政府的统治没有本质认识,以致被蒙蔽利用。 B没有提出政权要求,没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斗争纲领,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严重的分散性。 C农民阶级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本国的封建势力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但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农民阶级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 94.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 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无不以中国的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力图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富强之路。
    • 95. 一、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自行思考) 经济技术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社会制度的腐败
    • 96. 二、学习西方 (本小节可以作为第二章学习的引言和简介) 鸦片战争的失败,在死水一潭的中国封建社会激起轩然大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到了警醒的作用。”严酷的现实,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反省:“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造成,和中国的落后是分不开的,不但大刀长矛抵挡不住外国舰船利炮的轰击,古老的思想文化也抵挡不住西学的传入,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西方。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先驱者,然后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
    • 97. 1、“开眼看世界” (1)龚自珍 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就感觉到严重的社会危机,发出了改革的强烈呼唤,“自古及今,法无不变,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转移。” (2)林则徐 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禁烟时期,敢于面对现实,为了寻找御敌之策,林则徐主动去了解西方,认识西方,组织人手,采访夷情,翻译外国报纸和书籍,译有《四洲志》和《华事夷言》等,在抵抗英国的侵略过程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敌”的思想。
    • 98. (3)魏源 魏源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方向,对中国思想家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 99. 2、物质层面的学习 地主阶级中较为开明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即采用西方先进技术的“用”,来维护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体”,并由此发起了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
    • 100. 3、制度层面的学习 (1)《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的资本主义的纲领,虽然并未付诸实施。 (2)严复 严复是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著名思想启蒙家。他翻译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他指出根据这个规律,中国如果拒绝变革,就将被先进的西方民族所淘汰。《马关条约》签订后,严复发出了“救亡”的呼号,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号召成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旋律,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继之而起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积极宣传并力图在中国实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该用户的其他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