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课程名称:公共伦理学
    • 2.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一、管理是人类的重要活动方式 苏美尔文明关于管理思想的最早书面材料,是在五千年以前苏美尔人的庙宇中发现的一种早期“公司”概念。
    • 3.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来看,人类早期比较成熟和典型的管理行为,最初可能存在于军事行动中。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 4.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战略运筹: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作战指挥: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 5.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军事地理: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特殊战法: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 6.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正如军队需要军官和军士一样,在同一资本指挥下共同工作的大量工人也需要工业上的军官(经理)和军士(监工)。——马克思
    • 7.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一)管理的本质 1、“管理之父”——美国人泰罗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科学管理原理》 员工如何能寻找和掌握最好的工作方法以提高效率管理者怎样使员工的行为趋于科学性和合理性?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以获得最大的工作业绩?
    • 8.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决策学派”——美国人西蒙:管理即制定决策管理者所做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在面对现实与未来、面对环境与员工时不时不断地做出各种决策,使组织的一切都可以持续有效地运行下去,直到获取满意结果,实现令人满意的目标要求。——《管理决策新科学》
    • 9.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3、“企业家”——法国人法约尔:当你在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些具体工作时,你就是在进行管理“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的意思是指导和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就具体情况而言,经营可以是指船长驾驶一艘船、经理经营一个企业或政府首脑管理一个国家。而“管理”则是经营活动中的一种。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 10.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4、我国的代表性观点管理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 工作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恩格斯的 “合力论”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定性的理论和经验定量的专门技术
    • 11.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二)管理的特性 1、动态性 2、科学性 程序性活动:有章可循的 非程序性活动:无章可循的 3、艺术性 管理主体对管理技巧的应用 在众多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中进行选择 4、创新性 5、经济性 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 管理的方式方法选择上的成本比较
    • 12.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三)管理的重要性 当人类开始由个体的努力走向群体活动时,就开始管理 管理是由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职能随着出现专门的管理者队伍,具备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技能,管理成为一种特殊技能瑞士经济学家肯德:19世纪是工业的世纪,20世纪则作为管理世纪载入史册
    • 13.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直接从事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这些专职的管理者,以他们的专业管理知识和管理才能,将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尽可能地加以优化配置和使用,以使这些因素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现代社会里人人几乎都在从事管理的实践。如果没有管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部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不仅不能为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往往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麻烦和难以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 14.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和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
    • 15.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二、伦理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 (一)伦理的本质:一门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是道德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伦理的基本问题: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是由物质经济关系决定的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作用根据道德评判主体价值观的不同而不同
    • 16.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原始社会——享用食物的多少——初始的道德关系奴隶社会——从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出发——由感觉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是非善恶的观念
    • 17.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1、道德 “德” 商朝甲骨文,意义较模糊、 西周大盂鼎铭文,按照当时的规范行事才有所得 庄子,“物得以生为之德” 东汉刘熈,“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道” 《诗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道路 《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人处世、立业之国 的根本原则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宇 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 “道德” 《荀子·劝学篇》,“‘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 ‘礼’而至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社会 生活中形成的一套调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品质、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 18.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伦理 中国 “伦”,辈、类 “理”,条理、道理,引申为原则、规范 “伦理”,《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分类条理 《说文解字》“伦,从人,仑声,辈也。理,从玉,里声,治 玉也。”指向一种等级、次序、顺序关系 西方 “伦理” A一群人所共居的地方 B居住在这一地方的人的性格、气质及其所形成的风俗习惯 C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一门学科 黑格尔区分“伦理”和“道德”:“道德”是个人的内在操守 “伦理”社会规范 “伦理”内化为人的操守即是“道德”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 19.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克隆羊、克隆人与安乐死
    • 20.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二)伦理的价值目标:至善 伦理: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基本样式人类的自我发展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社会矛盾的调节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
    • 21.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1、伦理的价值目标是至善 客观性的善: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存在状态 主观的善:人对实质之善的理念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伦理是自由的理念,它是活着的善,这活着的善在自我意识中具有它的知识和意志,通过自我意识行动达到它的现实性;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在伦理的存在中具有它的绝对基础和起推动作用的目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 22. 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动,相反的活动则造成相反的结果人的目的,即人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一个幸福的人几乎不可能是个缺德的人,……一个缺德的人不可能是个幸福的人
    • 23. 哈佛大学——沙哈尔:幸福课程 幸福=快乐+意义 遵从你内心的热情 多和朋友在一起 学会失败 接受自己 简化生活 有规律的锻炼 睡眠 慷慨 勇敢 表达感激
    • 24.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作为追求至善价值目标的伦理,包含: 评价性和选择性 目的性 人们通过一定善恶观念的行为方针、准则、戒律、理想等价值符号或价值等价物,借助风俗、舆论、信念的力量来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以调节个人同他人,同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关系。广义的善:亚里士多德——众物所向往之物谓之善 狭义的善:孟子——可欲之谓善 善的层次:柏拉图——善的理念、艺术和道德的理念——数的理 念——各种具体事物的理念
    • 25.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创造性实践性的创造 精神性的创造对外部伦理世界的改造 对内部伦理世界的改造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的自我确立。人只需要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性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世界。
    • 26.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他律自律自觉性
    • 27.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三、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一)管理与伦理具有同质性 1、管理与伦理有其发生、发展的共同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2、管理与伦理的本质作用相同:为人的行为选择明示方向 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 道德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制度性与非制度性 强制性与非强制性
    • 28. (本页无文本内容)
    • 29. (本页无文本内容)
    • 30. 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无法割裂的 法律与道德1、为什么苦苦追求 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协议2、加拿大在不违背 议定书的前提下退出 为什么会受到谴责?
    • 31.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011年,第17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南非德班    成果:就第二承诺期存续问题达成一致   与会方同意延长5年《京都议定书》的法律效力(原议定书于2012年失效),就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达成一致。大会同时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即“德班平台”,在2015年前负责制定一个适用于所有《公约》缔约方的法律工具或法律成果。
    • 32.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012年,第18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卡塔尔多哈   主要成果:《多哈修正》   会议通过了对《京都议定书》的《多哈修正》,本应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被同意延长至2020年。从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及第二承诺期以8年为期限达成一致。大会还通过了有关长期气候资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工作组成果、德班平台以及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等方面的多项决议。加拿大、日本、新西兰及俄罗斯已明确不参加第二承诺期。
    • 33.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013年,第19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华沙    这次大会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资金问题、也就是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承诺提供资金援助问题,第二个是要建立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第三是2020年之后,新气候条约确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方的主张是要“同舟共济,各尽所能”和绿色低碳发展。
    • 34.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014年,第20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秘鲁利马 达成了各方能够接受的结果。乐施会国际联会在此次谈判中重点关注帮助贫困国家、贫困社区落实“气候资金”以适应气候变化,并推进气候公正问题的探讨。   
    • 35.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015年,第21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巴黎 主要成果《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目标:1、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付出努力”。 2、与会各方承诺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不再继续增加;到2050年后的某个时间点,使人为碳排放量降至森林和海洋能够吸收的水平。 3、与会各方同意每隔5年重新设定各自的减排目标。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从2020年起始的五年期限内减排目标。 4、该协定希望,各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可再生能源更廉价、更有效的前提下加大减排力度。
    • 36.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资金:1、《巴黎协定》要求发达国家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从而帮助后者减少碳排放以及适应气候变化。该协定也鼓励其他国家在自愿基础上提供援助。 2、《巴黎协定》没有对这类资金援助作出具体金额规定。据了解,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曾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用于支持后者应对气候变化,但至今未兑现。   
    • 37.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016年,第22次缔约方会议,举办地摩洛哥马拉喀什 这是《京都议定书》第12次缔约方会议及《巴黎协定》第1次缔约方会议,是《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 主要任务为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各项任务,提出框架性安排,并督促各国落实202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承诺以及各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的行动情况。
    • 38.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3、管理与伦理具有内在的目的性:理想性和超越性 4、管理与伦理具有一直的高效性 管理——系统功能优化——高效性 伦理——节省资本和降低社会隐患——高效性管理的特点就是变革——迅速的、不断的、根本的变革。惟一不变的事就是变革。 伦理也是一个从“实有”到“应有”的变化过程。
    • 39.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二)管理与伦理具有相容性 1、管理与伦理相互体现 第一、管理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 要,因而具有伦理意义 第二、伦理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对人的行为和思想、人际关 系、人与社会关系的调节和管理作用 斯密的需要激励模式:每次需要的满足都是一种发展,每一新的需要的产生都意味着一次升华,而每次发展、升华都必然是人的一次生命的检阅、精神的展现和创造力的迸发。
    • 40.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2、管理与伦理相互渗透 第一、管理中渗透着伦理的善恶评判性 A管理原则总是与一定的社会伦理相一致 B阶级社会,统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提出伦理 规范,为全社会的管理服务。 C管理者运用建立在善恶评价和奖惩基础上的道德 调控手段调节人们的行为,达到管理的目的 第二、伦理中渗透着管理制度的强制性:伦理存在于社会 基本结构之中并通行于社会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 制度、法律制度中。
    • 41.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3、管理与伦理相辅相成 第一、伦理对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管理对伦理具有重要作用 A管理的确定性有助于人们对特定的伦理规范、伦理目标的 认识、把握和落实 B管理规章制度的相对稳定性有助于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实践 C管理的强制性能够为伦理建设保驾护航 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变成了法律。
    • 42.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三)管理与伦理具有异质性 1、管理和伦理分别反映着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客观态度和主观态度 2、管理与伦理的评价基础不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3、管理行为和伦理行为所遵循的原则不同:自觉原则和自愿原则
    • 43.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三)管理与伦理具有异质性 1、管理和伦理分别反映着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客观态度和主观态度 2、管理与伦理的评价基础不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3、管理行为和伦理行为所遵循的原则不同:自觉原则和自愿原则
    • 44. 概论 问题一:公共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管理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性 伦理是内在的,管理是外在的。我们今天要强调:若要建立一个好的伦理,同时就要建立一个好的管理——管理和伦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为用,并互为因果的,必须并行发展,缺一不可。因此,今天我们必须同时讲管理伦理化、伦理管理化。伦理不足的地方,要用管理来弥补。同样的,只靠管理是不够的,只有管理而没有伦理,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而没有内在的制约,因而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所以,管理还要内化为伦理。也就是管理之不足,必须济之以伦理。
    • 45.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 一、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公共领域处理公共事务的道德规律的科学。其中包括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部门以及国家公务员、各类行政人员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特别是公共行政领域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总和。 (二)对于研究对象的把握 1、公共伦理学是规范共同组织行为的准则体系(调整公共管理主体和公共管理 对象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 2、公共伦理学涉及的范围广泛 3、公共伦理不同于社会公德(见后) 4、公共伦理是社会公共组织的职业道德(职业要求和个人品德的有机结合—见后) 5、公共伦理的基本法则是为人民服务(为民做主与人民当家作主)
    • 46.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 公共伦理和社会公德的区别: 第一、社会公德是调节和处理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具有非组织性、全民性的特征 公共伦理是处理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务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 具有组织属性和政治、行政特征 第二、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全体社会成员即是社会公德的 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社会公德的实施者和成果的享有者 公共伦理是公共组织的自我约束机制,调整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利 益关系,受公共组织服务对象的监督和评判 第三、社会公德具有简明易行的特点 公共伦理则具有政治、行政等职业特点
    • 47.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 四主德为基础 灵魂三分说发展 是政治与哲学的结合 是求善生的现实道路
    • 48.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 1、三个阶层、两个阶级 第一、哲学家——领导阶层——统治城邦—— 统治阶级 第二、军人——防卫阶层——保护城邦—— 统治阶级 第三、农、工、商——生产阶层——创造财富—— 被统治阶级 2、最终目标:全民获得幸福
    • 49.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 二、公共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1、公共伦理观:廉政、公仆精神、完善的道德人格 2、公共伦理的基本原则:民主、人道、公正、效率、功利 3、公共伦理规范 4、公共行为的伦理选择:义务、良心、诚实 5、公共伦理道德修养 6、公共伦理的制度建设
    • 50.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 三、公共伦理学的主要特点 1、非强制性 2、广泛渗透性 公共伦理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力量来实施其对社会的管理职能,它是一种基于对社会发展、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的普遍价值关怀的使命感,通过一系列公共伦理教育,震惊、统摄人们的心灵,获得一种内在的威严与力量,从而发挥其管理作用。公共伦理的管理作用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形态之中 公共伦理的管理作用遍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 公共伦理能进入到人作为“社会人”的深层次发挥作用
    • 51.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 3、义务本位性:义务就是本分,就是为他人和社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其基本特征是行为主体应当组或应当怎样做出一定的行为,以及不得不做出某种行为。 4、灵活性应当怎样做——我要这样做 当人们履行义务不以求得某种权利或相应补偿为必要前提时,人们的行为便步入了公共伦理的殿堂。习惯与道德调节是介于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之间的,市场调节被称作“无形之手”,政府调节被称作“有形之手”,习惯与道德调节,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在习惯和道德调节的约束力较强时,它接近于政府调节,而在约束力较弱时,又接近于市场调节。——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
    • 52. 注:法律和伦理道德的互补关系1、互补的原因 第一、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历史的必然因果关系 第二、法律的功能优势及局限 优势:抑制人性中的恶,限制行为中的非法 局限:调整范围有限,需要较大成本 第三、道德的功能优势及局限 优势:范围的普适性,内容的多样性 局限:较弱的强制力,非统一的规则
    • 53. 注:法律和伦理道德的互补关系2、互补的依据 第一、多元的人性 法律禁恶并抑制人的损人利己行为和非理性 道德扬善并激励人的利他行为和理性行为 第二、社会中的人:人际利益关系 道德扬弃个体自身需要,达到与社会利益的一致 法律确立普遍同意的是非解决标准
    • 54. 注:法律和伦理道德的互补关系3、怎样互补第一、法律的强制性对道德的弱强制性的互补第二、法律的确定性对道德的多元性的互补第四、道德的小成本对法律的大成本的互补第三、道德的普适性对法律的有限性的互补
    • 55.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四、公共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 2、价值分析法 用全部历史的真实细节伪造历史,掩盖了真实性现实。道德是一定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道德实际上是从作为经济关系的表现的利益中引申出来的。实存和现实?
    • 56. 概论 问题二:公共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知识借鉴3、系统分析法: 社会 自然界 伦理道德自身 4、统筹兼顾法: 物的研究与人的研究相结合 工程学方法与伦理方法相结合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57. T h a n k s
    • 58. 教育政策四件大事 1、恢复高考制度 2、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实行大学扩招 4、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 5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发展的阶段性进程 1、1978—1984年,教育秩序的恢复和重建时期 第一、基础教育逐步走上了正常轨道 第二、高等教育在恢复整顿中快速发展
    • 6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发展的阶段性进程 2、1985—1992年,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的教育改革的初始启动阶段 第一、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第二、高等教育领域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第三、职业教育领域“先培训,后就业”,理顺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
    • 6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发展的阶段性进程 3、1993—1998年,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标志的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 第一、在办学体制上,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 同办学的体制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第三、在投资体制上,政府和社会各界筹措经费 第四、在高教领域,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 自主办学”
    • 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发展的阶段性进程 4、1999—2002年,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标志的改革全面深化阶段 第一、基教领域,素质教育、督导工作、教师学历提升 第二、职教领域,完善职教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第三、高教领域,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第四、切实保障教育经费的增长
    • 6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发展的阶段性进程 5、2003年至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第一、农村义务教育的新发展 第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义务教育法》的重新修订 第四、高等教育更关注质量 第五、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第六、学生资助政策日益完善
    • 64. 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教育公平问题
    • 65. 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教育质量问题
    • 66. 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教育管理体制问题